脑卒中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及预后关系的研究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2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脑卒中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及动态变化规律;了解影响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水平的因素;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与预后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1.前瞻性登记2005年1月1日至2007年2月1日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脑卒中患者;纳入发病时间≤24小时的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于入院时或次晨测量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总计数≥0.0×10<9>/L则于起病3日和6日左右复查。收集可能影响白细胞计数水平的因素及其他与预后相关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6和12月末的结局(死亡、残疾和复发)。 2.观察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的水平分布及动态变化情况;将可能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白细胞计数是否增高(计数≥10×10<9>/L定义为增高)作为应变量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影响脑卒中急性期白细胞计数的因素。将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和其他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预后结局(死亡、死亡/残疾)作为应变量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白细胞计数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共纳入发病24小时内的脑卒中患者587例。其中出血性卒中176例(30.0%),缺血性卒中411例(70.0%)。 1.入院白细胞计数分布范围2.4×10<9>/L-26.7×10<9>/L,中位观察值7.60×10<9>/L,四分位间距6.00×10<9>/L-9.88×10<9>/L,出血性卒中与缺血性卒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25)。白细胞计数升高(≥0.0×10<9>/L)的患者141例,占全部卒中患者的24%。其中出血性卒中自细胞计数升高率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31.3%vs.20.9%,P=0.008)。对39例入院时有白细胞计数升高但不伴明确感染、且住院期间亦未发生院内感染的卒中患者进行动态分析发现:白细胞计数于发病三日左右明显下降(P<0.05),基本降至正常计数范围(中位值8.87×10<9>/L,四分位间距7.01×10<9>/L-9.74×10<9>/L),至6天左右时仍呈一定下降趋势(P=0.05d.)。 2.入院时感染(OR4.94,95%CI2.610-9.350),发病至入院时间(OR1.19,95%CI 1.009-1.402),NIHSS评分(OR 2.361,95%CI 1.781-3.130)及年龄(OR 0.964,95%CI0.949-0.979)是入院白细胞计数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3.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升高显著增加一、三月死亡和三月死亡/残疾风险(P<0.05),另外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与正常范围计数相比亦显著影响三月死亡/残疾(P=0.007)。但多因素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水平异常均不能独立影响近期预后。 结论: 1.入院白细胞计数升高(≥0.0×10<9>/L)发生于24%的急性卒中患者,其中出血性卒中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率显著高于缺血性卒中。若无感染因素,升高的计数水平于三日左右即可能明显下降。 2.独立影响入院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的因素是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感染、入院NIHSS评分。 3.入院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水平升高增加一、三月死亡和三月死亡/残疾风险,淋巴细胞计数降低增加三月死亡/残疾风险,但均不是近期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要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以便加深小学生对于阅读文本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成绩.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
生活是写话的源泉,利用生活素材,引领低年级学生去观察,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对世界和生活有全新的认识和感受,再引导学生将他们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真实地表达出来,写出自
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起,便创新性地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的学习.本文以三年级上册预测策略单元为切入点,以《苏菲的杰作》一课为例,从提炼预测方法、推进预测策略、提升预测
训诂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训诂学的知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具体表现在形训、音训、义训三种常见的训诂方法的运用;形训的方法符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切实提高中学
关于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我们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当时春秋战国十二家中,就已经有了小说家.由此可见这种文学文化形式,对于我们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小说文体较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