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于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障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内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形成脉络以及交往理论的意义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外关于交往理论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交往本身所作的研究,而并非是关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我认为哈贝马斯是西方研究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代表,因为其“交往理性”是直接针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提出来的。马克思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分工和交换的观点的启蒙,开始思考交往问题。通过对十八世纪法国功利主义交往思想的考量和对德国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主体性交往观点的借鉴和吸收,马克思形成了其交往理论。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分割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准备阶段、确立阶段和发展阶段,标志着马克思交往理论由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同时,以“交往”概念为出发点,揭示马克思交往理论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懈动力,是地方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加速器,是人类通向共产主义的重要途径。其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社会性、发展性以及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交往理论显示了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马克思交往理论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