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在民间笔记、报刊报道与戏曲电影中剧本的分析,探索故事的塑造与社会思想,同时展现了对文人知识结构的分析。杨乃武与小白菜最早始于流言,在故事发生地流传,后来走入两条道路,一条为文人收进笔记中,另一条进入新闻报道。在这则故事融入城市语境之后,又被改编成了戏剧和电影。本文考查了这些不同文学形式的版本,试图展现社会思想的流变。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分别讨论了一个不同的文本形式。第一部分讨论了文人笔记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借鉴普洛普对神话进行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比较不同笔记中对于此案记述的情节、人物塑造等内容。文人笔记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文学类型,是文人秉承古代传统、延续时代知识的一个媒介,记录了许多各种类型的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段探讨了四种笔记对于杨案的记录,折射中当时的社会人群特别是文人群体的思想特征和社会意识,指出真实性并不是记录者追求的主要目标,如何将这起故事变得适合让后人观看,符合当时人的思想习惯才是重要的。第二段讨论了《申报》对于此案的报道,并结合这份报纸所处的都市背景,分析此种报道背后的社会思想和群体交往的变迁。《申报》在此案之前已经有过追踪报道的经验,对此案报纸上的报道主要分为事实报道和意见评论,事实报道主要来自于访员和报人的私人关系,而意见评论则由编辑主笔等人撰写。这两种不同的报道在什么样的思想环境和何种影响下发展成型,以及文人群体在背后的思想和群体中的变化,是这一章讨论的主要问题,而通过此案对于司法制度的探讨更是体现文人清议精神的舞台。第三章则主要讨论由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改编的戏曲和电影。因为关于此题材的早期戏剧电影作品年代久远资料匮乏,因此选择现在能够看到的弹词改编剧本《杨乃武》进行分析,在戏剧作品中,改编的主旨是突出晚清中国司法和官场的黑暗堕落,就案件本身来说,“人情”因素被补充进入这个故事中,并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要因素。1930年,第一部根据此案改编的电影作品公映,本文选择了《申报》上的广告加以探讨,这时国产电影还未吸收知识分子,以香艳或猎奇为特色的电影占据中国电影业的主流位置,而杨乃武案也不例外,广告上突出形容的是案件的离奇和滑稽。经过三代的修饰和打磨,杨乃武和小白菜案进入了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中,在这期间案件的原貌也许已经被改变,同时罗生门效应也决定着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事实。但是人们对于此案进行关注和塑造的出发点却是决定人们认识角度和内容的重要因素,人们的认识无时无刻不被时代和地域所限制,而这正是本文进行讨论的重要立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