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辽河流域近几年来区域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传统的工业经济领域,吸引了大量人口和生产力,在经济、工业、农业等方面有显著发展;但是同时研究区范围内也存在景观结构类型单一,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面源污染严重,水体径流量小,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本文针对吉林省辽河流域生态安全开展了预警与调控研究。结合区域特点建立了一套预警指标体系,涵盖了水环境安全、土壤环境安全以及生物环境安全三个方面;借助3S技术,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年份遥感影像的处理以及非遥感数据的空间化,获得了1989年、2000年、2008年、2012年四个年份不同预警因子的时空变化数据,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评价生态安全警情。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范围内警度共分为五级,一级到五级分别代表无警、轻警、中警、重警、极重警,生态安全程度逐级下降,各级面积占比分别为2.13%、33.47%、33.85%、21.66%以及8.99%;一级区域面积和五级区域面积相对较少,研究区大部分地区处于二级到四级中间等级范围内。通过最小累积阻力计算后,得到不同时空尺度下吉林省辽河流域生态安全警情演变趋势,并且计算出不同调控情景下警情的演变结果;通过设置水质调控情景、土地生态安全调控情景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调控情景三个情景模式,对吉林省辽河流域生态安全调控问题进行模拟。结果显示:1989年~2012年,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安全警情现状均被分为五级。1989年是研究时间范围内警情状况最严重的一年,处于警情一级区的区域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60%,而处于五级警情的区域则达到了48.67%;2000年警情分布则较为平均,五个等级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13%、22.81%、27.18%、19.13%和18.74%;2008年研究区警情明显恶化,一级警情区域面积占比9.33%,而五级区域面积占比为40.00%;2012年警情有所好转,五级区域面积占比减少到8.89%,是研究范围内五级警情面积占比最少的一年,但是一级区域占比同样也在减少,仅为2.13%。通过情景调控后,在设立的三种情景调控模式下,研究区整体警情状况有明显好转,三个情景警情一级区域分别增加到了22.01%、30.86%和17.51%;与此同时处于五级警情的区域面积占比则有明显下降,分别为8.21%、1.04%和4.63%。根据研究结果,针对研究区警情状况,提出具体调控措施和策略,应该全面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并且实施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同时重视江河治理,全面控制面源污染,加强环境监测和生态安全预警能力建设;推进建设生态城市,整治农村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本文依托于吉林省科技厅《基于3S技术的区域关键性生态空间辨识与生态安全预警研究》项目,针对吉林省辽河流域进行了生态安全预警和调控措施的研究,是流域生态安全研究的有益尝试,本文采用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生态安全预警领域应用较少,具有方法创新,对深入开展流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科学方法提供了参考。研究结果可为流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