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逐渐得到应用和普及,社会对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才需求量日渐增大。2001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部分,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五个选修模块之一。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初步的程序设计方法并通过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核心,新课程中修改原有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程序设计初步”内容,将计算机的算法学习纳入其中,体现了算法内容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必要性。由于是首次将算法概念明确纳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许多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信息素养定义的比较研究,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及涵义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当前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从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并提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接着本文对该选修课在高中的教学发展变化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存在的意义,它对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了什么作用,本文比较了该模块与数学中算法课的区别与联系,对该模块培养学生解决非结构化问题的能力给予了关注。最后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分析了两者的利弊。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探讨目前普通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具体教学实践研究,提出了当前的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应该注重对学生解决非结构化问题能力的培养,比较了该课与数学中算法课的区别与联系,并针对当前该课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性,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提供了可参考的建议。由于论文研究的时间较短,想研究的内容又很多,造成了研究问题不够深入的缺憾,接下来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算法与程序设计课对学生解决非结构化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如何对学生已取得的信息素养进行量化评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