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砧木根系与南方根结线虫早期互作的组织病理学与转录组学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she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类世界上分布广泛的植物专性内寄生线虫,种类繁多,寄主范围广,可侵染3000多种植物,每年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是为害最严重的种之一,主要发生在温带和热带地区。甘肃桃(Prunus kansuensis)野生种质资源适应性广、抗性强,其中‘白根甘肃桃1号’种质对南方根结线虫高抗,‘红根甘肃桃1号’种质对南方根结线虫免疫,而‘贝蕾’(P.persica)则对南方根结线虫高感,是研究桃根结线虫抗性的优良种质。本研究为了精确鉴定线虫侵染后植物早期表观形态发生变化的时期,以进一步采用转录组学研究方法在分子水平上发掘抗性基因及解析其抗性调控机制。以抗南方根结线虫的‘白根甘肃桃1号’和感病的‘贝蕾’为试材,比较抗、感材料在根结线虫侵入早期其表型和组织结构变化差异,在组织病理学研究所定位的早期表型和组织结构变化差异明显的时期的基础上,以对南方根结线虫免疫的‘红根甘肃桃1号’和感病‘贝蕾’为试材,通过对各时间点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了解桃根结线虫抗、感机理,对其抗性调控机制进行了解析,为深入研究桃根结线虫抗性、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桃根结线虫抗性鉴定的离体快速鉴定方法。可在室内、在特定培养介质中,接种后通过染色后统计线虫数量的方法在短时间内对桃的根结线虫抗性进行鉴定。2.精确鉴定线虫侵染后植物表观形态发生变化的时期,并对其抗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对抗病种质‘白根甘肃桃1号’和感病种质‘贝蕾’实生幼苗进行室内人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并对其接种后6、12、18、24、30、36、42、48 h的根尖进行染色观察及接种后0、6、12、36、60、84 h的根尖组织结构变化进行石蜡切片观察。发现‘白根甘肃桃1号’和‘贝蕾’的根结线虫侵染规律基本一致:在接种12 h后,根结线虫开始侵入,接种12-30 h线虫侵染数量逐渐增加,后根结线虫沿维管束向上移动,根尖线虫数量趋于减少。但与‘贝蕾’相比,‘白根甘肃桃1号’的根结线虫侵染数量显著降低,在接种30 h时,仅为‘贝蕾’线虫侵染数量的28%。‘白根甘肃桃1号’根结构破坏程度明显降低,侵入的线虫主要聚集在一定区域,且在侵染84 h时,线虫聚集区域周围的细胞出现坏死反应。3.构建了抗、感桃早期根结线虫侵染的转录组谱,在分子水平上对桃根结线虫抗性机理进行解析。通过对免疫种质‘红根甘肃桃1号’和感病种质‘贝蕾’实生幼苗进行室内人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并对其接种后0、6、12、36、60、84 h后根部总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对抗、感同时期进行比较,共发现708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380个基因表达上调,3701个基因表达下调。在时期2,即侵染12h时,抗、感材料间受根结线虫侵染诱导的基因表达差异最大,可能是根结线虫侵染引起桃基因水平大量表达的一个关键时期。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中发现了大量参与细胞组成、激素合成及抗性相关基因,这三类基因中有部分基因表达模式在抗、感材料中完全相反或表达量差异明显,可能在根结线虫侵染中对取食位点的形成,激素水平的调控,防御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猕猴桃属跃变型果实,采后成熟衰老进程很快,果实迅速软化是其采后最显著的变化之一,采后果实硬度下降速率直接影响贮藏寿命.该实验在2000、2001两年间进行,以金魁和米良1号两
该研究运用RAPD和SSR技术对32份西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亲缘关系的研究,同时对目前北京市栽培面积最大的西瓜品种"京欣一号"杂交种纯度和真实性进行了分子鉴定研究,并初步建立
我一直在庆幸与花样跳绳的相遇。  依稀记得那天,在秋日的暖阳下,我们班五位同学第一次参加学校跳绳训练。看着手上崭新的竹节绳,我心里是既兴奋又忐忑——我的协调性可是从小就出了名的差,这次我能行吗?我有些犹豫。可是,教练们那跃动中飒爽的英姿,又着实让我羡慕。带着这种矛盾与憧憬,我成为了学校花样跳绳队的一员。  训练的日子是枯燥而又艰苦的。上课期间,自然是抓紧了一切能利用的时间进行训练,就连双休日也不例
以OH(高干开心形)、OM(中干开心形)、OL(低干开心形)及SC(小冠形)栽培方式下的苹果树为试材,通过对叶幕微区光环境、地面区域光环境、叶幕微区光合速率及枝叶生长与果实品质的系统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