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澳大利亚土著文学现已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这一文学流派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是对土著身份的有力发声。澳大利亚作为早先的英国囚犯流放地拥有一段殖民史,这段历史的影响持续至今,赋予了土著身份一种“混杂性”。而“混杂性”一词现已成为后殖民文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中的高频术语。亚历克西斯·赖特的长篇小说《卡彭塔利亚湾》是一部杰出的史诗般巨著。该作品使得赖特成为首位获得澳大利亚最高文学奖——迈尔斯·弗兰克林奖的原住民作家。小说讲述了发生在卡彭塔利亚湾地区德斯伯伦斯小镇的诸多故事,描述了土著族群的内部纷争以及土著与白人之间的矛盾,其中与国际矿业公司的冲突尤为突出。通过《卡彭塔利亚湾》,作者赖特探讨了当代土著身份问题,揭露了土著和白人族群之间的真实现状,同时一展澳大利亚多元文化社会之貌。小说作品和作者赖特本人均诠释了“土著身份’混杂性””这一主题。区别于以往的固定概念,本研究中的“混杂性”强调土著和白人族群彼此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而非二者之间的对立。围绕这部广受赞誉的土著文学作品,本论文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研究当代土著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对该“混杂性”的背景和表现,以及带给土著人的困境和产生的多重影响等进行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文本分析和定性研究等。论文运用的后殖民主义视角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时间维度,本论文将“混杂性”置于后殖民时期展开研究;第二,从理论层面,本论文将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前人学者的解读范式作为学术参考依据。本论文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绪论,介绍了作者亚历克西斯·赖特、小说内容、该作品的学术研究背景以及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对本研究关键词——“身份”进行了学术定义,并回顾了澳大利亚关于土著人的发展历史,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自第三章开始,论文深入探讨本研究的核心——“土著身份的’混杂性’”。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小说文本和作者本身两方面入手,对小说的主题内容和创作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随后的第五章对“土著身份的’混杂性’”产生的多面影响进行阐释。第六章作为论文的总结部分,将整体回顾小说和本研究的主题——“土著身份’混杂性’”、小说《卡彭塔利亚湾》以及该小说作为后殖民土著文学的代表作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