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明确本临床研究中心支气管镜导航系统在周围型肺病变的诊断价值,并探索影响支气管镜导航系统诊断率的因素。2.比较导航技术、EBUS、CT-PTNB在周围型肺病变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为不同类型的肺病变更合适的诊断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3.明确ENB引导的胸膜染色标记定位应用于肺小结节外科胸腔镜术前定位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提供初步的研究经验。方法1.将周围型肺病变患者的胸部CT导入导航系统中,规划出到达病灶的最佳支气管路径,在气管镜检查过程中,按照导航路径行经支气管取样。2.将使用导航系统作为诊断工具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导航组),收集行EBUS引导的经支气管取样(EBUS组)和CT引导的经皮穿刺取样(CT-PTNB组)的周围型肺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种诊断工具对周围型肺病变的诊断率及安全性。3.电磁导航系统引导的术前定位在手术室实施,外带鞘管的定位导线在电磁导航系统实时引导下到达合适位置后,固定鞘管,撤出导线,经过鞘管注入0.2-1.0ml的染料,之后立即行胸腔镜下肺小结节切除术。结果1.共有65例周围型肺病变患者完成了导航系统引导的经支气管取样,共计66处病灶。病变平均大小为26.0mm。导航系统获得明确诊断34处病灶,诊断率为51.5%。单因素分析表明>25mm的病灶的诊断率显著高于≤25mm的病灶(66.7%vs 36.4%,p=0.014),多因素分析表明,病灶大小是导航系统诊断率的独立预测指标(0R:3.50;95%CI[1.27-9.64];p=0.015)。共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例气胸,其中1例需行胸腔穿刺排气,1例肺出血)。2.导航组、EBUS组及CT-PTNB组共197例患者198处病灶,每组66处病灶。病变大小分别为26.0mm、24.1mm和23.2mm。对于≤25mm、位于双肺上叶及中、外肺野的病灶,CT-PTNB组诊断率显著高于导航组(p<0.05),而导航组与EBUS组无显著性差异。对于>25mm、位于右肺中叶/左肺舌段及双肺下叶、肺野内部的病灶,三组诊断率无显著性差异。导航组、EBUS组及CT-PTN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1%、4.5%和12.1%,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225)。3.共有31例患者35个肺结节实施了 ENB引导的术前染料标记定位,结节的中位最大径为10.0mm,中位胸膜下深度为10.3mm。VATS术中有30个肺结节可见胸膜染色,定位成功率为85.7%(30/35)。ENB中位定位时间为10分钟。未见与ENB定位程序相关的并发症。结论1.导航系统对周围型肺病变的诊断率达50%以上,病变大小显著影响诊断率,>25mm的病变诊断率显著高于≤25mm的病变。2.导航可应用于>25mm、位于右肺中叶/左肺舌段、双肺下叶及肺野内部的病变,与CT-PTNB相比,安全性更高。3.ENB引导的术前染料标记定位有助于肺小结节的微创切除,该技术是安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