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高原鳅属鱼类隐存多样性与盐碱适应机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xiaoyi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是高原鳅属物种数量发现最多的地区之一。高原鳅鱼类是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鱼类三大类群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它们的分类学和系统学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大量新种被陆续报道出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形态学变异程度较低,以及用于物种鉴定的形态解剖学特征所提供的系统发育信息相对贫乏,存在大量的隐存种。在设置高密度采样点的基础上,本研究旨在通过形态学、DNA条形码和多种物种定界方法,对甘肃省高原鳅属鱼类的隐存多样性进行评估,并对发现的新种进行了描述,探索了祁连山的隆升和气候振荡对该地区高原鳅属鱼类种群进化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同生态型的鱼类对盐碱胁迫的适应机制。1.对采集的1630尾标本的形态特征和DNA条形码进行了鉴定和比较分析,共鉴定出22个形态物种,其中20个种被认为是有效的本地物种,2个未被描述的新种。综合分子方法估计总共有24个分类实体被发现,其中一个岷县高原鳅隐存种和一个粗壮高原鳅隐存种。14个物种形成了明显的DNA条形码簇,这使得它们能够利用分子物种界定方法进行可靠的识别。由于存在物种分化时间较短、分类地位存在争议或存在杂交等原因,剩余的10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不能被DNA条形码技术区别开。以上结论强调了将传统分类法与分子方法相结合以正确识别物种的必要性。2.在祁连山地区采集到了11种高原鳅属鱼类,其中酒泉高原鳅和重穗唇高原鳅广泛分布在祁连山北坡的各条河流中。利用线粒体DNA基因、3个核基因和11对微卫星标记,研究了祁连山地区高原鳅属鱼类的遗传结构、系统发育关系和系统地理学特征。发现各物种之间呈高度的世系分化,特有种遗传多样性较低。重穗唇高原鳅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异地适应分化,并且这与河流水系的变迁紧密相关。除酒泉高原鳅在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期间(0.025 Ma)发生了种群扩张事件外,其它物种在近期历史上群体大小保持稳定,未出现显著的种群扩张。重穗唇高原鳅和酒泉高原鳅分别在祁连山西东两侧起始展现出了两条相对方向的物种扩散路线。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构造事件及第四纪冰期反复的气候动荡对祁连山地区高原鳅属鱼类的遗传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促进了高原鳅属鱼类的遗传分化,形成了一些地方特有物种。3.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分析,鉴定高原鳅属一新种——泾河高原鳅(Triplophysa jingheensis sp.nov.)。具有如下形态特征与同属其他种类相区别:第一鳃弓内侧鳃耙数为7~8;头长/眼间距为2.6~3.3;脊椎骨4+38~39枚;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2.6倍;鳞片稀少,残留鳞片自尾柄沿侧线分布到背鳍之前,且隐藏于皮下,不易被明显观察到;侧线不完整,靠近尾鳍基部的侧线孔少;背鳍后缘微凹;腹鳍基部起点相对背鳍基部起点稍前;尾鳍后缘深凹或叉形;背部在背鳍前后各有4~5块黑色大横斑;腹鳍末端远不达肛门。系统发育分析支持了泾河高原鳅的单系性,与其他高原鳅属鱼类的遗传差异已达到种级分化。泾河高原鳅与其它同属物种在形态和分子上的差异表明其物种分类地位,因此泾河高原鳅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物种。4.两种不同生态型的重穗唇高原鳅共检测到800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558个基因上调表达,4444个基因下调表达。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包括渗透压调节的基因(如kcng1、P2RX7、ttc26、itm2bb)、参与脂肪代谢相关基因(MOGAT2、acetyl-Co A carboxylase-like、fatty acid desaturase 2-like)、参与免疫应激相关基因(C型溶菌酶、LIM结合蛋白、金属硫蛋白、?防御素2基因、MHC基因)。筛选了其中8个基因进行RT-q PCR验证,证明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通过GO功能分类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发现,重穗唇高原鳅的多项生命活动表现出适应性,多条生物学途径参与了盐碱胁迫的应激反应,如应激反应、离子调控、脂质代谢、能量代谢、生殖代谢和免疫应激等,提示了适应盐碱水生态型的重穗唇高原鳅可能从渗透压调节、代谢反应、免疫反应等多方面应对盐碱胁迫。综上所述,甘肃省高原鳅属鱼类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被低估,隐存种的发现揭示出对高原鳅属进行分类修订的必要性。祁连山地区高原鳅属鱼类物种分化与高原隆升的地质事件和第四纪冰期紧密相关。重穗唇高原鳅从渗透压调节、代谢反应、免疫反应等方面适应盐碱环境。
其他文献
好氧堆肥是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有效技术途径,不仅可实现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也可减少由废弃物处理不当而引发的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然而,好氧堆肥过程中因存在木质纤维素等难降解的限速有机物质,导致好氧堆肥原料腐解慢、堆肥周期过长、腐熟效果差。为此,本试验设置了5个C/N比处理:15:1、20:1、25:1、30:1、35:1(分别记为T1、T2、T3、T4、T5),研究C/N比对好氧堆肥过程
学位
随着全球极端气候事件频发,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威胁日益增大。其中,频发的干旱造成了粮食减产和绝收,亟需采取适宜的农田管理措施以促进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此,本研究以典型半干旱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不同时期、程度和历时干旱胁迫试验和作物生长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探讨了干旱胁迫下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较为适宜的管理措施,研究了不同干旱胁迫
学位
人工草地生产力提升及可持续发展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在水资源刚性约束下,探究人工草地生产力及水分利用效率提升对水分调控及种植模式间的响应机制,已成为促进区域人工草地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的关键。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保护区北麓的生态移民区(甘肃张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人工草地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两年(2019年4月—2020年9月)田间试验,分析4种水分调控(充分灌水,轻度
学位
从提高小学篮球教学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视域出发,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并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发育需要,采用分层教学模式,有效地实现不同层次的教育。基于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建立规范的分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分层训练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上好篮球基础课。
期刊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多年生优良豆科植物,是栽培草地的主要草种,目前主要应用于栽培刈割利用,可通过轮作等方式改良后茬土壤环境以提高再建苜蓿草地的生产力,同时,苜蓿也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常用于恢复生态植被。然而,紫花苜蓿的自毒作用限制了群落次代种子的萌发和成苗生长,严重影响其在生态草地群落中的稳定性维持,导致苜蓿生态草地建植若干年后出现断崖式衰退现象。苜蓿自毒作用的主效化感
学位
泡状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和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iformis)是两种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寄生虫。由于缺乏基础研究,关于它们的物种适应性进化、宿主互作、免疫逃避等机制也尚不明确,给该病的防治带来较大困难。本研究首次对两种绦虫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研究,完成了全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及注释,并分析了两种绦虫基因组特征。通过药物靶标分子鉴定,发现绦虫 DNA 损
学位
紫花苜蓿主要种植在我国北方地区,在传统种植地区经常遭遇冷害冻害,低温胁迫影响着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以及生产力的发挥,紫花苜蓿品种抗寒机理的基础性研究对抗寒品种选育及其生产实践指导至关重要。紫花苜蓿的抗寒性由环境因子和自身的遗传因素共同决定,秋季的冷适应和越冬耐寒过程是其主要的抗寒过程。近年来,对紫花苜蓿抗寒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冰点以上的冷胁迫对其生理及分子机制的响应和调控。因此,本研究以紫花苜蓿自然越冬
学位
仔猪腹泻是规模化养殖中造成仔猪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C型产气荚膜梭菌β2毒素(Clostridium perfringens beta2 toxin,CPB2)是引起仔猪坏死性肠炎的关键毒力因子。目前,通过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和疫苗防治仔猪腹泻不仅具有局限性,其副作用和代谢物还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隐患。相对而言,通过分子育种技术提高仔猪抗腹泻能力,从根本上降低仔猪腹泻发生率,是防治仔猪腹泻的有效手
学位
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从十三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其中单独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对于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军队的建设均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理论准确定位中国共产党面临的
学位
增加密度是提高单产的有效措施,在水氮限量供给下,优化光合生理特征对密植的适应性而提高产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河西绿洲灌区年蒸发量较大,降雨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水氮资源投入量较大,密植潜力挖掘不足。2020、2021两个年度,在该区以灌水水平(当地习惯灌水W2、习惯灌水减量20%W1)为主区,施氮水平(当地习惯施氮N2,习惯施氮减量25%N1)为裂区,密度(当地习惯密度D1,中密度D2,高密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