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偶联金纳米棒制备及MGC-803细胞靶向和安全性研究

来源 :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le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叶酸偶联的金纳米棒靶向纳米探针的设计、制备和表征,并对纳米探针的体外胃癌细胞靶向性和生物安全性等性能进行了研究,为其在生物医学应用如光热治疗、放疗增敏、靶向载药等奠定坚实的基础。   方法:利用种子生长法制备不同长度的金纳米棒,通过凝胶-溶胶法对金纳米棒表面进行二氧化硅表面改性,然后利用硅烷偶联剂对二氧化硅包覆的金纳米棒表面进行氨基化处理,最后利用共价化学方法将叶酸共价联接到金纳米棒表面,最终制得叶酸偶联的金纳米棒纳米探针。分别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紫外、电子衍射、扫描电镜能谱、红外吸收光谱、热重分析仪、ZETA电位对制备出的叶酸偶联的金纳米棒纳米探针及各中间产物进行了表征。采用CCK-8法在不同浓度纳米探针作用下对胃癌细胞的安全性研究。使用普通1640培养基和无叶酸1640培养基培养胃癌细胞株MGC-803,分别加入100μL叶酸偶联的金纳米棒后在2、4、8、16、24、48 h收集细胞;利用ICP-MS检测细胞内金元素含量。细胞电镜直接观察进入胞内的叶酸偶联金纳米棒。   结果:利用种子生长法成功制备了不同长短轴比的金纳米棒。通过凝胶-溶胶法制备了不同厚度二氧化硅包覆的核-壳结构的金纳米棒,电子能谱证实金纳米棒表面的CTAB已完全去除。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TGA、ZETA电位四种表征证实了GNRs@SiO2-FA制备成功。CCK-8法检测结果说明叶酸偶联金纳米棒对胃癌细胞生物安全性较好。ICP-MS证明叶酸偶联金纳米棒靶向性较好。细胞电镜证实叶酸偶联金纳米棒可以大量进入细胞内。   结论:叶酸偶联金纳米棒纳米探针制备成功,偶联的叶酸含量~15%,对体外胃癌MGC-803细胞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安全性,并且细胞靶向性较好。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及目的:男性不育症是泌尿男科最常见且难治性疾病。随着环境污染不断加重、药物滥用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男性不育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男性不育的病因甚为复杂,其中少、弱精症为其病因之首。近半个世纪以来,对男性不育病因的研究进展缓慢,且其机制并不十分明了。因此在治疗方面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临床应用的治疗药物大多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而提高精子质量的,因而对男性不育的治疗针对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