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咀嚼是口颌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一种功能运动。咀嚼功能是通过咀嚼运动来实现的,在双侧交替的咀嚼运动中,部分个体不是均等的交替利用两侧牙列,而是相对较多的利用其中的一侧牙列,有学者用“优势咀嚼(chewing side preferellce)”来描述此现象,这种优势表现在咀嚼运动中,既具有左利手、右利手等身体其他的脑半球优势活动优先利用其中一侧的特征,又可以受到外周刺激的影响,正常人群中即存在优势咀嚼现象。而偏侧咀嚼则不同,它是指由于一侧牙体、牙周疾病或者不良修复体等原因造成患者被动地长期仅使用其对侧牙进行咀嚼的现象,患者多以颞下颌关节症状就诊。了解个别正常牙合人优势咀嚼的存在、分布情况及其与咬合特征的相关性,可以为进一步理解咀嚼运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辅助临床治疗。
目的:
本研究通过分析个别正常牙合人的咀嚼运动,探讨优势咀嚼的存在情况及分布特征;通过分析优势咀嚼个体的咬合,探讨影响优势咀嚼可能的牙合因素,为进一步理解咀嚼运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材料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45名个别正常焉授试者(男15名、女30名):①记录咀嚼运动:受试者端坐,用摄像机拍摄受试者自由咀嚼30粒测试食物过程;②分析咀嚼运动轨迹:截取中间的20个咀嚼过程,慢速回放,以颏部中点偏离中线距离不小于2mm为标准,确定每个咀嚼过程的左、右侧咀嚼环数,统计比较20组左、右侧咀嚼环数占总咀嚼环数的百分比,确定优势咀嚼侧;③记录咬合过程:在安静房间内,使受试者眶耳平面与地平面平行,嘱其从下颌姿势位自然闭合至牙尖交错位,以咀嚼时舒适的力度咬合,利用T—ScanⅢ系统记录咬合过程,用T—ScanⅢ系统的配套软件对以上记录得到的原始信号进行提取;④应用SPSS16.0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优势咀嚼的存在情况及其与咬合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1.45例个别正常牙合人中20例(44.44%)存在优势咀嚼,其中7例(35%)为左侧优势,13例(65%)为右侧优势。
2.优势咀嚼组的咬合力不对称指数(AOF)平均为0.19~0.09,咬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指数(AOA)平均为0.15±0.08,牙合力中心点位置(COF)距中线的距离平均为3.83±2.30mm,非优势咀嚼组的AOF平均为0.05±0.04,AOA平均为0.06±.05,COF距三中线的距离平均为1.09±0.99mm,两组三指标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优势咀嚼组优势侧的相对咬合力(OF)平均为0.58±0.07,相对咬合接触面积(OA)平均为0.57±0.06,非优势侧的OF平均为0.42±0.07,OA平均为0.43±0.06,两侧两指标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优势咀嚼组的优势咀嚼程度(AI)与AOF、AOA及COF到中线的距离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9、0.727、0.612(P<0.05),AI关于AOF、AOA及COF的回归方程为AI=—0.086+0.727AOA+0.084AOF+0.051COF(P<0.05),AOA对AI的线性影响具统计学意义(P<0.05);非优势咀嚼组的AI与AOF、AOA及COF到中线距离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
结论:
1.个别正常牙合青年人中约44.44%存在优势咀嚼现象,右侧优势多于左侧优势。
2.优势咀嚼个体咬合对称性低于非优势咀嚼个体,牙尖交错位时优势侧有较大的咬合力和咬合接触面积。
3.优势咀嚼程度与咬合不对称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咬合接触面积不对称性对优势咀嚼程度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