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空气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近些年的冬季,中国北方绝大部分城市明显地被雾霾所笼罩。这多发在冬天的“可怕的迷雾”主要成因是什么,如何有效应对,成为人们眼下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中外学者指出的中国北方冬季取暖政策是否、又在多大程度上加重空气污染?为了揭开这一“迷雾”的面纱,本文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29个城市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期间每日空气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具体使用的数据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和二氧化硫(SO2)每日数值。在控制天气状况(包括每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大风速、是否降雨以及是否降雪)的情况下,先进行断点回归设计。本文运用断点回归的基本思想是,由于供暖期与非供暖期存在较为明确的分界线,而在此分界线两侧的几天内,天气条件并无系统差别,唯一的差别为是否供暖。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将供暖前后几天时间视为局部随机分组,故可使用断点回归方法来识别供暖对空气质量的因果关系。从每种污染物的断点回归结果可见,2014年3月中旬停止供暖后,空气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 考虑到中国北方城市冬季供暖的主要方式是烧煤,其排放的污染物在大气中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存在累积效应,而且当天的空气质量可能与过去几天的空气质量有关,因此本文接着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双向固定效应的面板估计。从面板估计的回归结果发现,供暖期虚拟变量的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供暖期间北方地区的空气质量指数较高,空气污染严重。随着供暖结束,空气质量指数和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都有明显的下降。由于工厂生产及人类活动是一年四季都存在的,而且在中国春节长假期间,全国各地的绝大部分工厂是停产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供暖期间污染物指数仍然显著高于供暖结束后。可以认为,供暖期间空气质量的恶化是由供暖导致。而天气状况也有一定的影响,最高温度越高,污染物浓度的数值越大,污染程度越高;最低温度越高,污染值越低。风速越小,越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输送,污染值越高;降雨对污染物的影响比降雪对污染物的影响更显著。 基于这些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扩大集中供暖的覆盖面,加快对现有锅炉和发电机组等的技术改造。第二,短期内着力提高供热效率,尽可能采用洁净煤燃烧技术,发展清洁燃料。比如使用优质煤(禁止使用劣质煤)、升级换代分散锅炉房、大力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减少热力管网在输送过程流失热量、在农村因地制宜推广集中供暖,以及利用热电联产集中供暖等。第三,根据供热对象的实际供热需求来确定集中供热项目的建设规模,实行大、中、小并举,避免因规划不当而造成能源浪费现象。第四,在中长期,应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无论是在短期内提高供热效率,还是在中长期推广清洁能源,都迫切需要各级政府有所作为,投资供热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并补贴清洁能源的推广使用,才能达到或接近整个社会的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