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场所精神”即“场所之精神”,是特定的建成环境能够借以说明自身并获得“存在”的“特性”。以存在主义现象学为哲学取向的“场所精神”理论是挪威城市建筑学家克里斯蒂安·诺伯舒兹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城市空间如何具现人的“定居”观念。面对当代城市与建筑所呈现的多元化、全球化、复杂化的趋势,以及“意义”流失和“去精神化”的倾向,有必要重提、扬弃这一理论,及其“建筑应有精神层面的内容”的主张。然而“场所精神”理论是以前现代社会为事实基础的,在解释学意义上对建筑的地方性做出判断;因此,客观上仍缺乏一种针对“场所精神”的设计方法,建成环境的“意义”往往流于“说辞”。基于此,本论文从对当代城市与建筑中出现的几个现象的分析出发,通过理论比较和案例分析,采用当代视角展开对“场所精神”涵义的再论,并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实践尝试,探讨提供转变设计态度和设计方法的可能性。论文主体分为“语境——解读——表达”三个部分。对“场所精神”的当代语境的分析就既有理论与当代现实的矛盾展开,分别从当代“定居”特点与人-场所相关性、国际式与全球化、场所的沦丧与复兴、人工场所与虚拟社会、当代城市中“非意象”的建筑现象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进而总结出既有理论的现实困境,并指出:“场所精神”的问题实际上是语境问题,因而需要对这一概念进行语境转换,为其架构一个当代语境,即反思的现代性语境。针对当代语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特征,提出为“场所精神”建立开放的理论系统,使其同更多的建筑范畴建立联系。在此框架下,论文引入了罗杰·巴克的“行为背景”理论,试图采取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再论“场所精神”,即将“同形”作为一种“特性”,将“行为背景”作为“场所”,探讨一种“特性”表现方式。“解读”部分以案例带动,对应于“语境”部分提出的现象,讨论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对“生活世界”的具现,并从“行为背景”的角度理解当代语境下建成环境的“特性”。最后,在“行为背景”的启发下,总结出一种在设计中对场所“特性”进行表达的机制,并提出面向“行为背景”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