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卒中偏瘫患者坐位站起活动的电生理特征及其活动受姿势的影响目的:坐位站起活动是重要的功能性活动。这一部分将对照观察正常成人和卒中偏瘫患者的实际坐位站起活动,研究两者在活动时下肢主要肌肉的电生理特征上的差异,以及此活动受不同姿势影响。方法:经筛选的29例卒中偏瘫患者,及21例作为对照的正常成年人在4种姿势下进行坐位站起活动,即(1)双足平行上肢自然位;(2)双足平行上肢Bobath握手位;(3)上肢自然位时健足在患足前20cm;(4)上肢自然位时患足在健足前20cm。同时记录双侧股四头肌、胭绳肌、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活动。另外,用测力计测定双侧股四头肌和胭绳肌的最大自主收缩。结果:卒中偏瘫患者健侧股四头肌、胭绳肌、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力体重比分别为0..38±0.19、0.17±0.13、0.11±0.07和0.16±0.10,患侧的分别为0.24±0.13、0.08±0.10、0.05±0.06和0.05±0.05,正常对照者分别为0.48±0.18、0.41±0.18、0.20±0.08和0.28±0.16。除健侧股四头肌肌力和正常对照没有显著差异外(P=0.074),偏瘫者健侧的其他肌力均显著弱于正常对照(P<0.01),而又显著强于患侧(P<0.01)。在姿势1时,正常对照和偏瘫患者的坐位站起时间分别为1.36±0.29秒和3.97±2.41秒,差别有统计意义。偏瘫患者在姿势2、3、4进行坐位站起的时间分别为3.94±1.84秒、4.37±2.28秒和4.31±2.91秒。4种姿势的差异没有统计意义。在姿势1时,偏瘫患者健侧股四头肌肌电的平均波幅(uv)、最大波幅(μV)和曲线下面积(μV.S)分别为97.46±7.35、402.83±49.57和1203.2±164.57,患侧分别为55.39±5.98、224.72±27.08和652.30±90.94,正常对照者分别为55.39±5.98、224.72±27.08和652.30±90.94。患侧的平均波幅和最大波幅显著地弱于健侧和正常对照(p≤0.001),患侧的曲线下面积虽显著低于健侧(P=0.001),却与正常对照无显著差异,健侧的曲线下面积则显著超过正常对照(P=0.006)。偏瘫患者健侧胭绳肌肌电的平均波幅、最大波幅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45.58±8.04、260.95±77.07和296.51±77.26,患侧分别为25.22±2.72、124.34±18.81和302.41±40.52,正常对照分别为45.58±8.04、260.95±77.07和296.51±77.26。患侧胭绳肌的平均波幅和曲线下面积显著弱于健侧(p=0.02),患侧胭绳肌的平均波幅也显著弱于正常对照(p=0.04),但其曲线下面积和正常对照无统计差异。健侧胭绳肌的平均波幅、最大波幅和正常对照无统计差异,但其曲线下面积要显著超过正常对照(p=0.01)。偏瘫患者健侧胫前肌肌电的平均波幅、最大波幅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1.82±3.09、125.67±24.14和247.20±44.02,患侧分别为27.42±4.66、85.17±12.87和333.27±82.01,正常对照分别为48.35±5.60、163.44±17.09和296.73±42.32。患侧胫前肌SEMG均显著弱于健侧(P<0.001)。健侧胫前肌的平均波幅、最大波幅和曲线下面积虽和正常对照无统计差异,但曲线下面积显示出了增大的趋势(p=0.07)。偏瘫侧胫前肌的平均波幅和最大波幅虽弱于正常对照(P<0.05),但其曲线下面积和正常对照无差异。偏瘫患者健侧腓肠肌肌电的平均波幅、最大波幅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21.82±3.09、125.67±24.14和247.20±44.02,患侧分别为14.54±1.88、57.04±8.63和178.72±37.76,正常对照分别为17.57±1.96、98.55±15.97和125.97±20.09。患侧腓肠肌平均波幅和最大波幅均显著弱于健侧(p<0.05)。健侧腓肠肌的平均波幅和最大波幅虽和正常对照无统计差异,但曲线下面积却显著超过正常对照(p=0.029)。偏瘫患者4种姿势下的股四头肌和胭绳肌的患侧/健侧AUC比值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意义。此外,患者健、患侧股四头肌和胭绳肌的AUC/MVC比值均显著超过正常对照(P<0.05)(患侧股四头肌与正常对照相比例外,P=0.078),但健侧和患侧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偏瘫患者在进行SitTS运动时,患侧的关键肌活动弱于健侧,表现出不对称性。此不对称性除因偏瘫本身病理导致外,还存在健侧代偿,以及健患双侧肌肉使用比例增加的因素在内。偏瘫患者足部姿势的改变可能不一定影响肌电的对称性,但患足在后却可能增加SitTS难度,因此不推荐患足在后作为实用的SitTS策略。第二部分健康青年人模拟站-坐-站运动中平衡参数的重测信度研究目的:了解在不同条件下,在多态平衡测定练习系统上进行模拟站-坐-站运动时所测平衡参数的重测信度,研究该评价方法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方法:年龄为20-58岁的29名健康成年人,于3种不同的状态下,在多态平衡评定和练习系统上各进行5次背部支撑的模拟站-坐-站运动,3种状态分别为减重(承重0.75体重)、正常承体重和抗阻(承重1.25体重),测试过程中须根据足底压力视觉反馈控制重心。运动结束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出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参数,包括平均重心(cm)、额状面最大摆幅(cm)、额状面平均摆幅(cm)、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cm)、重心移动轨迹总面积(cm2)和额状面侧方摆速(cm/s)。测试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测试后的第7天进行第二次测试。结果:在减重状态下的模拟站-坐-站运动中,第1次/第2次测定的平均重心、额状面最大摆幅、额状面平均摆幅、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重心移动轨迹总面积和额状面侧方摆速分别为1.23±0.98/1.25±1.01、11.83±6.00/9.48±5.02、2.32±0.90/2.19±0.96、34.94±16.66/33.74±17.52、698.88±333.11/674.80±350.50和232.99±113.49/189.68±100.44,两次测定参数的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81、0.88、0.85、0.85和0.82;在正常承体重状态下的模拟站-坐-站运动中,第1次/第2次测定的平均重心、额状面最大摆幅、额状面平均摆幅、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重心移动轨迹总面积和额状面侧方摆速分别为1.24±0.90/1.09±1.29、7.05±4.41/7.74±3.22、1.89±0.69/2.02±0.84、25.87±10.43/24.51±11.44、517.37±208.58/490.15±228.73、和141.04±88.25/154.78±64.38,两次测定参数的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36、0.80、0.87、0.87和0.36;在抗阻状态下的模拟站-坐-站运动中,第1次/第2次测定的平均重心、额状面最大摆幅、额状面平均摆幅、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重心移动轨迹总面积和额状面侧方摆速分别为0.99±0.92/0.83±1.00、6.66±4.28/6.00±2.73、1.68±0.77/1.56±0.76、21.73±10.79/17.84±7.71、434.68±215.68/356.78±154.25、和133.13±85.54/120.06±54.64,两次测定参数的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38、0.90、0.79、0.79和0.38。结论:模拟站-坐-站运动的姿势图评价是一种新的功能评定方式,平均重心、额状面平均摆幅、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和重心移动轨迹总面积在反映姿势的对称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在正常人群中有其可重复性。该方法有用于该运动中平衡能力辅助评价的潜质。第三部分不同承重状态对卒中偏瘫患者模拟站-坐-站运动身体稳定性和对称性的影响目的:了解不同承重状态对正常成年人和卒中偏瘫患者模拟站-坐-站运动中身体稳定性和对称性的影响。方法:29例卒中偏瘫患者和21例健康志愿者,于3种不同的状态下,在多态平衡评定和练习系统上各进行5次背部支撑的模拟站-坐-站运动,3种状态分别为减重(承重0.75体重)、正常承体重和抗阻(承重1.25体重),测试过程中须根据足底压力视觉反馈控制重心。运动结束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出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参数。结果:在进行正常承体重模拟站-坐-站运动时,偏瘫患者的平均重心、额状面平均摆幅、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重心移动轨迹总面积、额状面最大摆幅和额状面侧方摆速分别为3.83±3.82、5.57±3.57、115.71±88.07、2314.26±1761.87、13.50±4.67和269.95±93.47,正常对照则分别为1.67±1.27、2.28±1.14、26.55±13.52、531.05±270.47、7.62±3.37和152.30±67.34,偏瘫患者的平衡参数要显著大于正常对照(ANOVA检验,P<0.05)。随承重改变,正常人和偏瘫患者均显示了有统计意义的稳定性平衡参数差异:减重、完全承重和抗阻三种情况之间,正常人的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重心移动轨迹总面积、额状面最大摆幅和额状面侧方摆速,及偏瘫患者的额状面最大摆幅和额状面侧方摆速是显著不同的(ANOVA检验,P<0.05),参数随承重增加而减小。偏瘫患者的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和重心移动轨迹总面积未因承重变化而显著改变,但体现了改变趋势(ANOVA检验,P=0.093~0.111)。而在两种人群中,对称性参数平均重心均未随承重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左侧偏瘫和右侧偏瘫患者在进行模拟站-坐-站运动时,其平衡参数的差异没有统计意义(ANOVA检验,P>0.05)。结论:在进行模拟站-坐-站运动时,偏瘫患者的侧方姿势控制的稳定性和对称性要差于正常人,但不同半球损害间引起的差异并不明显。随承重增加,正常人和偏瘫患者均显示了更好的姿势稳定性,但姿势对称性没有变化。第四部分卒中偏瘫患者坐位站起活动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目的:了解肌力、肌张力、本体觉等因素,与卒中偏瘫患者坐位站起时间及模拟站-坐-站运动中身体稳定性和对称性的关系。了解坐位站起时间及模拟站-坐-站运动中身体稳定性和对称性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方法:29例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实际状态下的坐位站起并计时,然后在多态平衡评定和练习系统上各进行背部支撑的模拟站-坐-站运动,运动结束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出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参数。其他的评价包括髋、膝、踝主要肌肉的肌力、踝跖屈肌张力、踝位置觉,以及坐位站起时间、Berg平衡量表、Rivermead运动指数、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分和Barthel指数。统计分析坐位站起时间、平衡参数与上述测定结果的相关关系。结果:坐位站起时间与健侧股四头肌肌力呈中度负相关(r=-0.40,P<0.05),坐位站起时间与患侧股四头肌肌力无显著相关,但呈低度负相关的趋势(r=-0.326,P=0.097),坐位站起时间与其它肌力无显著相关(P>0.05)。坐位站起时间与踝跖屈肌张力、踝位置觉无显著相关(P>0.05)。正常承重平衡参数与踝位置觉、踝跖屈肌张力以及健、患侧肌力均无显著相关(P>0.05),也与RMI、BBS、S-FM、BI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坐位站起时间和股四头肌肌力有关。尚未寻找到模拟站-坐-站运动平衡参数与其他运动功能评定结果间的相关关系。第五部分视觉反馈模拟站-坐-站运动对卒中偏瘫患者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目的:了解能否通过视觉反馈的模拟站-坐-站运动,来改善卒中偏瘫患者SitTS/StandTS活动的稳定性和对称性,或是其他相关的运动功能和ADL。方法:29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第1组12例为反馈练习+常规康复组(研究组),第2组17例为常规康复组(对照组)。研究组是在普通偏瘫康复训练(5次/周,40min/次,4周)的基础上进行模拟SitTS/StandTS活动的视觉反馈练习(5次/周,20min/次,4周),对照组为普通偏瘫康复训练(5次/周,40min/次,4周)。在练习前后评价患者的坐位站起和10m步行时间、模拟站-坐-站运动的平衡参数、肌力、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Rivermead运动功能指数及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前,研究组的坐位站起时间、10m步行时间、Brunstrom分级、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和Rivermead运动功能指数分别为3.05±1.02s、36.07±16.74s、3.30±0.67、19.80±3.26、37.50±8.95和9.60±2.72,对照组则分别为4.24±2.70s、54.87±29.04s、2.94±0.97、19.41±5.22、27.47±15.47和7.53±3.47,两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意义(ANOVA或Mann-Whitney U检验,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坐位站起时间、10m步行时间、Brunstrom分级、下肢简化Fugl-Meyer评分、Berg平衡量表、Rivermead运动功能指数分别为2.93±0.95s、28.19±6.95s、3.80±1.03、24.50±3.10、44.30±4.62、11.60±1.71和85.50±8.65,对照组则为3.99±2.44s、47.43±27.36s、3.41±1.00、21.94±4.79、33.76±15.28、9.82±3.30和71.18±15.57,两组运动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Mann-Whitney U检验,P<0.05)。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坐位站起时间和10m步行时间有显著差异(ANOVA检验,P<0.05),两组间其他运动功能的差异没有统计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治疗组的平衡参数的差异没有统计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额状面平均摆幅要显著小于对照组(Mann-Whitney U检验,P=0.035),两组间其他平衡参数的差异没有统计意义(Mann-Whitney U检验,P>0.05)。结论:模拟站-坐-站运动的视觉反馈练习是一种新的练习方式,它可能在改善姿势稳定性和改善运动功能方面有额外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