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新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是Bernstein (1990,1996)在研究社会教育学时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把某些要素从原来的社会实践中提取出来,并将其置于新的话语实践中的过程。而改适转换指的是改造一种社会实践,将其转变为另一社会实践的过程,其间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之间关系的重新建构,也包括社会生活不同层级之间关系的重新调级(Fairclough,2003b; Wu,2012b)。这两个过程往往是密切相连,相互交织的。重新语境化的过程伴随着改适转换。本研究以一则判决书中的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过程为例,探讨了两者与话语解读以及公众认知的关系。本研究综合了van Dijk(2008,2009)的语境模型以及Wodak(1999,2001)的话语历史分析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话语-历史-语境分析法。然后采用该模式全面分析了彭宇案《一审判决书》中的重新语境化及改适转换过程。整个分析从三个层面展开。在语境层面,本研究以van Dijk(2008,2009)的语境模型为工具,模拟了该判决书在各个语境下被重现再造的过程;在互文层面,本研究以Wodak(1999,2001)的互文与篇际互文模型为基础,加入显性互文性与篇际互文性的分类(基于Fairclough,2003a),全面分析了该判决书与后续报道、评论的互文及篇际互文关系;在文本层面,本文在前人研究(van Leeuwen&Wodak,1999; Wodak,2001)的基础上,对语料进行了分类,探讨了该文本在重新语境化过程中的具体改适转换形式。分析表明,从法律文件到新闻、电视报道,再到时事评论,该判决书经历了一个语境不断变化的过程。由于交际角色、目标、专业背景及具体语境知识等的差异,该判决书所处的每一个语境都是独特的。在不同的语境下,语篇得到了不同的解读,语篇解读者进而生成新的话语。法官在其特有的语境下,根据证据,对该案进行了判决,形成判决书。记者在与判案人员不同的语境下,对该判决书进行了解读。转述判决书时,记者掺入了自身的理解,对其进行了要素添加、删除、抽象化、重组以及篡改等改适转换,使判决书逐步偏离初始语境,并赋予其新的解读,进而影响公众的认知。公众在既有语境和记者创造的语境下,对判决书的理解进一步偏离。之后,他们带着这种解读,对该案进行传播,这样一来,舆论就越来越偏离原始真相,直至当事人出面澄清,真相才浮出水面。对话语重新语境化与改适转换的研究,有利于发现话语传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读者进行批判性阅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