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湿地具有投资小、能耗低的特点,不仅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而且对传统的二级处理难以去除的氮、磷也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不同人工湿地组合对受污染城市河道污水中氮、磷的处理效果,为渭河湿地群建设提供设计依据。课题以示范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湿地在不同的T、PH、HRT、HLR和污染负荷下的N、P去除效果的监测,分析影响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的因素;通过为期一年对复合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处理前后的水质进行的TN、TP含量监测,分析湿地脱氮除磷效果随植物、基质、组合工艺、气候条件、水力条件和污染负荷的变化,研究受污染城市河道污水中TN、TP的处理效果的最佳组合工艺和动力学模型;通过有选择地对示范工程各级湿地床进、出水口进行连续的NH4+-N、TN、TP水质监测,研究复合人工湿地对污水中NH4+-N、TN、TP的处理效果以及与传统工艺的比较,提出了提高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率的的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受植物、基质、微生物、温度、PH值、水力停留时间和水力负荷等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总体来说人工湿地夏季脱氨除磷效率比冬季稍高。(2)不同植物以及不同基质组合人工湿地的脱氮除磷效果不同,一年中种植香蒲时TN、TP去除率平均高达70%和80%,比种植芦苇和黑麦草高出12%-15%。发现有给水厂污泥基质的湿地中TN、TP去除率平均为40%和50%以上,比填充给水厂污泥的高出10%-30%。(3)不同组合工艺的脱氮除磷效果不同,差异不是太明显。当采用二级潜流+表流组合湿地流型时TN、TP去除率平均为60%和70%,比其他复合型人工湿地高出10%-30%。(4)不同水力条件的脱氮除磷效果不同,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3d;水力负荷保持在0.03m~3/m~2·d时,脱氮除磷效果最好。(5)不同污染负荷的脱氮除磷效果不同,污染负荷TN为2200-3000mg/m~2、TP为120-280mg/m~2范围内,随着污染负荷的增加,氮、磷去除率呈线性增长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