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细菌和两种有机酸对层状硅酸盐矿物分解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微生物对岩石矿物的分解破坏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探讨了微生物对层状硅酸盐矿物结构的影响和元素释放的机制,为揭示土壤矿物微生物转化和元素循环的规律、改善根际土壤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从湖南长沙,湖北武汉,山东菏泽、河南新乡等地取得土样,分离筛选到2株高效硅酸盐矿物分解细菌HN1和HN2,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菌株HN1为微杆菌(Microbaterium sp.),菌株HN2为胶质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mucilaginosus)。研究了菌株HN1和HN2培养三种层状硅酸盐矿物(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3-30天、外源添加低分子量有机酸培养矿物3-15天、菌株HN2分泌的胞外多糖培养矿物3-15天后,对矿物的释Si量以及结构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果:①三种层状硅酸盐矿物接种菌株HN1或菌株HN2后,摇瓶培养3-30天,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培养液的pH均下降,接菌HN1、HN2分别下降到4.13-4.53、6.03-6.80。②接菌HN1的矿物中,可溶性Si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高岭石4.81%-15.90%、蒙脱石32.25%-85.30%、伊利石5.48%-72.65%;接菌HN2的矿物中可溶性Si分别增加了48.69%-137.49%、35.57%-98.30%、62.13%-94.77%。③随着接菌培养时间的增加,蒙脱石X射线衍射(XRD)图谱中特征峰强度依次减弱;高岭石和伊利石的则无明显变化。菌株HN2较HN1促使矿物释Si的效果和对矿物的破坏作用显著。④菌株HN2分泌的胞外多糖培养三种层状硅酸盐矿物后,多糖的红外光谱在3399cm-1处和1247cm-1处吸收峰发生红移,1649cm-1处吸收峰发生蓝移;培养时间和多糖浓度相同时,三种矿物中蒙脱石的释Si量最大。随着培养液中多糖浓度的增加,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的释Si量均在培养15天达到最大,蒙脱石的XRD特征峰的强度依次减弱,高岭石和伊利石的则变化较小。⑤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各浓度有机酸培养下高岭石和伊利石的释Si量在15天达到最大;在矿物相同的情况下,草酸培养Si的释放量在0.48-244.30μg/mL(以SiO2计)之间,其较相同浓度较柠檬酸体系释放出的Si量高;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升高,各矿物Si的释放量均先升高后降低,在有机酸种类和浓度相同的情况下,蒙脱石释放出的si量最高;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升高,蒙脱石XRD特征峰的强度依次减弱,且草酸较柠檬酸作用效果显著,高岭石和伊利石的则无明显变化。
其他文献
复合函数的值域问题以其抽象不易理解,再加求法多,难度大,是高中数学中的难点,也是重要的考点.其实复合函数y=f[φ(x)]由内函数t=φ(x)和外函数y=f(t)复合而成的,外函数的自
为了进一步探讨如何更好地利用堆肥与堆肥浸提液,为堆肥及其浸提液在蔬菜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研究了不同堆肥与堆肥浸提液对白菜栽培中土壤养分变化、白菜酶活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