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4年5月至2014年7月对黑白仰鼻猴分布最南端的云龙马山进行了全面覆盖访查,调查涉及云龙县澜沧江东岸的10个乡镇240个自然村,获得6种灵长类物种的历史与现今分布信息968条,确定了云龙县黑白仰鼻猴种群的历史分布位置;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对云龙县黑白仰鼻猴的历史分布区的5个乡镇52个自然村进行了深入回访,获得黑白仰鼻猴历史活动信息28条,确定了黑白仰鼻猴在云龙县的灭绝年代、灭绝的因素以及周围生境动态。通过分析发现,历史上云龙县共有6种灵长类的分布,分别是:黑白仰鼻猴、菲氏叶猴、熊猴、红面短尾猴、藏猕猴、普通猕猴;同时也获得了与之相关的及分布动态。而80和90年代是云龙县灵长类灭绝的高峰期,这个时期刚好是云龙县人口增长最快,对植被利用干扰最活跃的时期。云龙县灵长类灭绝最密集的区域多分布在人类活动较频繁、植被覆盖度较差、交通通达性较好的区域,而分布在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和可达性较差的碧罗雪山这样区域的灭绝种群相对较少。结果表明云龙县灵长类灭绝的最终因素是由于生境的退化引起的。历史上云龙县黑白仰鼻猴主要分布在澜沧江和沘江之间生境较好的狭长区域,北达龙马山,南至天池,且种群之间分布呈不连续的条带状,依次有龙马山群、大坪群、麦地群、天池群。而现在云龙县黑白仰鼻猴有1群分布在龙马山约150只,以及2015年1月27日证明天池西南方向存在的1群约20只的2个种群,说明在60年间云龙县共灭绝了3个种群约250只个体。研究发现云龙县同一个黑白仰鼻猴种群的灭绝并不是整个种群突然的消失,而是同一个种群在不同的年代不同活动片区逐渐的退缩,直至之后整个种群的灭绝。这说明云龙县黑白仰鼻猴灭绝呈现从南到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不断退缩的变化规律;而且云龙县黑白仰鼻猴各个片区的灭绝时间跟周围的生境破坏的强度是密切相关的。云龙县黑白仰鼻猴灭绝时期基本集中在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而最后访查结果显示对黑白仰鼻猴的生境破坏最大的也是集中在这个时期,说明导致云龙县黑白仰鼻猴的终极因素不是人类的直接猎杀,而是人类活动导致的可用有效生境的破碎坏和丧失。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影响黑白仰鼻猴在可用有效生境中的灭绝因素有:可用有效生境的面积、破碎化程度、拓扑、林型比例和地理环。最终结果是在云龙县历史已经灭绝的3个黑白仰鼻猴种群中面积最小为9.84 km2时,种群灭绝;可用有效生境破碎化程度达到0.12,种群灭绝;在可用有效生境拓扑形状为连接度较差的“长条”状,种群灭绝;在暖性混交林林型较多情况下,种群灭绝;寒性混交林和暖性混交林比例较平衡时不易灭绝;在地理环境中,海拔上下限差距较小,种群易灭绝;距离村庄越近,种群易灭绝;坡度较平缓,种群易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