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录病毒介导法将SV40LT基因导入中国对虾淋巴细胞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xsj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对虾病害的威胁,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深入研究对虾病毒和发展有效的疾病防治策略,建立对虾细胞系的要求日益迫切。本文采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方法将细胞转化基因-猿猴病毒大T抗原基因(SV40LT)导入培养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淋巴细胞(lymphoid cells)中,尝试对其进行转化培养。本研究旨在探索对虾细胞体外培养的可行技术,为对虾细胞的建系工作奠定基础。从携带SV40LT基因的质粒pLLTSN中高保真PCR扩增出2.1 Kb的SV40LT基因,将其插入到泛嗜性逆转录病毒载体(pantropic retroviral vector)pLXRN的BamHⅠ和XhoⅠ位点之间,构建重组载体pLXRN-SV40LT。酶切分析和测序验证结果表明,载体插入基因的位置、大小、序列均正确,成功构建重组泛嗜性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LXRN-SV40LT。采用磷酸钙沉淀法将重组载体pLXRN-SV40LT与包装质粒pVSV-G共转染GP2-293细胞,病毒包装48小时后收集上清。经NIH3T3细胞测定,重组病毒的滴度为4×106 cfu/ml。以重组病毒感染原代培养的中国对虾淋巴细胞,经G418筛选阳性细胞后传代培养。细胞培养结果表明,转基因细胞株具有贴壁能力下降,从壁上脱落的细胞可悬浮生长等转化细胞的特征,传至10代时,其生长状态和分裂势头仍很好,而对照细胞只能传至3代;转基因细胞株传至12代时因真菌污染而丢失。PCR法检测第10代转基因细胞株基因组中的SV40LT基因,结果表明成功扩增出270 bp SV40LT片段,证实转基因细胞株基因组中较稳定的含有SV40LT基因;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分析转基因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原代对照细胞,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转基因对虾细胞株获得了转化的特性。本研究有希望发展成为建立对虾永生化细胞系的可行技术,同时为探索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细胞的建系方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其他文献
离褶伞科(Lyophyllaceae Jülich)是一类在成熟担子中含有嗜铁颗粒,担孢子透明且光滑的伞菌。这个科的成员在全球广泛分布,包含有许多食药用菌,如玉蕈离褶伞( Lyophyllum shimeji(K
对浮游藻现场生长率等基本生理生态学参数的测定,是估算浮游藻类生产力、研究浮游藻种群变迁、构建生态动力学模型乃至赤潮预测的基础,但目前还缺乏一种准确估算单一种类浮游藻现场生长率的技术方法。近年来,国际上对细胞周期标志物的研究显示,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可能在浮游藻生长率研究中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这为藻类生长率的估算提供了新的
我国北方森林面积大,碳贮量高而且在本地区和我国碳平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土壤呼吸(RS)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圈释放的主要CO2源,其时空变化直接影响到区域碳循环。兴安落叶松(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