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丛”作为系列化的翻译出版物,是当今翻译出版十分普遍的出版形式。然而,译丛却鲜少得到翻译研究的关注,被视为收纳单行本的纯粹的“背景”。基于此,本研究阐释和拓展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翻译生态”和“译者中心论”等译学新观点、新概念,析取了相关内容与译丛研究相融合,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译丛研究模式,尝试将译丛“前景化”,为译丛的研究提供方法建议。 本研究围绕着翻译生态的概念,从真实的翻译出版的角度将译丛建构为一种翻译生态并探讨其生态平衡,由四个章节以及导言和结语组成。导言简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第一章为文献综述,涵盖了生态翻译学、译丛、译者身份认同的有关研究内容,梳理和反思过去研究在这些方面的洞见与不见。第二章分析译丛翻译生态的层次与主体构成,可以分为“外部客观环境”-“翻译实践共同体”-“译丛形象系统”三层,每一层又有其层次。通过还原译丛翻译出版的现场,将译丛的翻译出版建构为一种翻译生态,尝试呈现影响翻译出版的内外部因素。第三章进一步探究这一翻译生态如何维持其动态平衡。居于翻译生态环境博弈中心的译者群体需要面对多元主体,因而译者的身份认同可以用作考察翻译生态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参数。然而译者的身份认同却不容乐观,因此,通过一定的知识考古,第三章从“身份”和“认同”两个层次考察了译者身份认同的困境与政治。在方法探究的基础上,第四章借助研究具体的案例分析,验证译丛研究的可行性,考察具体译丛所构成的翻译生态,以及这一生态的运作,并从译者群体的身份认同上探究该翻译生态的平衡状态。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并提出新的思考。 本研究建基于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和传统译学二元思维的反思。在真实的翻译出版环境中,不假思索地将译文视为译者的完全自主决策并不符合实际;文本是否具备如此高的自足性也同样值得怀疑,而且停留在语义学层面的研究对于改善译者所遭遇的尴尬现实并无多少裨益;转向译者本身更有价值,也更符合学科的研究趋势。本研究力图结合理论与实际,从真实的翻译出版语境中考察译者及其实践,旨在借助对译丛翻译生态的描述探讨译丛研究方法的可能方法,并呼吁学界能对长期被视为“背景”的译者与译丛投以更多更有效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