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前景化——译丛翻译生态初探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丛”作为系列化的翻译出版物,是当今翻译出版十分普遍的出版形式。然而,译丛却鲜少得到翻译研究的关注,被视为收纳单行本的纯粹的“背景”。基于此,本研究阐释和拓展了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翻译生态”和“译者中心论”等译学新观点、新概念,析取了相关内容与译丛研究相融合,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译丛研究模式,尝试将译丛“前景化”,为译丛的研究提供方法建议。  本研究围绕着翻译生态的概念,从真实的翻译出版的角度将译丛建构为一种翻译生态并探讨其生态平衡,由四个章节以及导言和结语组成。导言简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第一章为文献综述,涵盖了生态翻译学、译丛、译者身份认同的有关研究内容,梳理和反思过去研究在这些方面的洞见与不见。第二章分析译丛翻译生态的层次与主体构成,可以分为“外部客观环境”-“翻译实践共同体”-“译丛形象系统”三层,每一层又有其层次。通过还原译丛翻译出版的现场,将译丛的翻译出版建构为一种翻译生态,尝试呈现影响翻译出版的内外部因素。第三章进一步探究这一翻译生态如何维持其动态平衡。居于翻译生态环境博弈中心的译者群体需要面对多元主体,因而译者的身份认同可以用作考察翻译生态动态平衡的一项重要参数。然而译者的身份认同却不容乐观,因此,通过一定的知识考古,第三章从“身份”和“认同”两个层次考察了译者身份认同的困境与政治。在方法探究的基础上,第四章借助研究具体的案例分析,验证译丛研究的可行性,考察具体译丛所构成的翻译生态,以及这一生态的运作,并从译者群体的身份认同上探究该翻译生态的平衡状态。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并提出新的思考。  本研究建基于对译者主体性研究和传统译学二元思维的反思。在真实的翻译出版环境中,不假思索地将译文视为译者的完全自主决策并不符合实际;文本是否具备如此高的自足性也同样值得怀疑,而且停留在语义学层面的研究对于改善译者所遭遇的尴尬现实并无多少裨益;转向译者本身更有价值,也更符合学科的研究趋势。本研究力图结合理论与实际,从真实的翻译出版语境中考察译者及其实践,旨在借助对译丛翻译生态的描述探讨译丛研究方法的可能方法,并呼吁学界能对长期被视为“背景”的译者与译丛投以更多更有效的关注。
其他文献
自翻译界出现“文化转向”以来,翻译被更多地视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译者地位也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对读者而言,译者也变得更加“显形”。作为英国散文翻译大家的刘炳善,译著丰富,翻译
商务英语是ESP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2007年成为本科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新兴学科。在 ESP课程中,需求分析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前提。但是在中国,现有的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其语言也是无数学者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部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中出现的四类典型习语,以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闵
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镇畸人》和中国作家苏童的《香椿树街故事》讲述的都是“畸人”的故事。表面上看,这两个纸上的城镇都充斥着畸形和孤独,是颓败而无望的,也就是“丑
“坏小孩”的日常  对于大多数80后的男生来说,他们的童年都是在各种“疯狂”中度过的。每个人童年的那些趣事,都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而作为标准的80后大男孩,BurNIng同样如此。  1988年4月2日,BurNIng出生在安徽铜陵的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中。与很多家长一样,BurNIng的父母对他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在他们的眼中,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长大后找到一份安稳的工作,就已经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