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肺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的患者36例,其中黏液性腺癌12例,非黏液性腺癌24例。所有患者术前采用宝石能谱CT(Discovery CT750 HD GE Healthcare USA)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图像传至GE AW4.5工作站后处理,应用GSI viewer软件测量和分析病灶的能谱CT参数,包括40ke V~140ke V范围内101个连续单能量的CT值及其产生的能谱曲线斜率、平扫的有效原子序数、平扫及增强三期基物质浓度值(碘和水),应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对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的以上指标行统计学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绘制成ROC曲线,并评价其诊断效能。从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内部特征、增强程度分析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的影像表现。综合其它能谱CT参数特征对黏液性腺癌做出影像学的诊断与非黏液性腺癌的鉴别诊断。结果:1.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位置分布、内部特征(空泡征)以及强化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性腺癌以肺下叶多见,非黏液性腺癌以肺上叶多见,空泡征多见于黏液性腺癌,黏液性腺癌以轻度强化多见,而非黏液性腺癌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2.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平扫时在40~60ke V单能量下、动脉期在50~100ke V单能量下,静脉期和延迟期在40~140ke V单能量下所对应的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的能谱曲线斜率在平扫、静脉期和延迟期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69±0.49、1.21±0.75、1.11±0.57)vs(0.34±0.23、1.59±0.54、1.47±0.45),(P<0.01)],在动脉期时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平扫的有效原子序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1±0.39)vs(7.87±0.18),(P<0.05)]。4.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的碘基浓度值在平扫、静脉期及延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99±6.26g/L、14.10±7.10 g/L、13.10±6.47 g/L)vs(4.56±2.64g/L、21.05±6.37 g/L、19.61±5.22 g/L),(P<0.05)],在动脉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性和非黏液性腺癌的水基浓度值在平扫及增强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平扫有效原子序数、平扫及静脉期、延迟期碘基浓度值的AUC分别为0.773、0.787、0.785、0.777,动脉期在50ke V、60ke V、70ke V单能量下CT的AUC分别为0.859、0.879、0.844,静脉期在40ke V、60ke V单能量下的CT值的AUC均为0.774,延迟期在70ke V、80ke V、90ke V单能量下的CT值的AUC分别为0.869、0.864、0.866,以上指标均有一定的诊断准确度。结论分析能谱CT在40~140ke V范围内的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有效原子序数、碘基浓度值,并综合其它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对黏液性腺癌的定性诊断和对非黏液性腺癌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和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