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条件下黄铁矿氧化过程的电化学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Sky_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铁矿(FeS2)是最常见的硫化矿物之一,它在各种矿石及尾矿堆中普遍存在,同时也常见于各种贵金属的伴生矿中。黄铁矿的氧化会释放出大量的重金属离子和H+,引起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的产生,造成矿山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了从源头上抑制酸性矿山废水的产生,必须对黄铁矿的氧化机制进行系统研究,为寻找有效措施以控制黄铁矿的氧化程度提供思路和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开路电位、循环伏安法、极化曲线法等传统的电化学方法以及新兴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技术对黄铁矿在酸性条件下的电化学行为进行研究,从电化学的角度探讨了黄铁矿的氧化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黄铁矿在酸性条件下的氧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过程:首先,黄铁矿矿物晶格中的Fe2+溶出而被氧化为Fe3+,此过程会伴随有如硫单质、缺铁硫化物(Fe1-xS2)和多硫化物(FeSn)等氧化中间产物的生成,覆盖在黄铁矿的表面而形成一层钝化膜,阻碍了其氧化溶解过程;接着,黄铁矿表面的钝化膜被进一步氧化为可溶性的SO42-。在酸性条件下,黄铁矿氧化反应的最终产物为Fe3+和SO42-。另外,在所研究的酸度范围内,随着H2SO4溶液浓度的增大,体系的开路电位和腐蚀电位均正移,氧化和还原的峰电流值升高,腐蚀电流增大,说明增加体系的酸度会促进黄铁矿的氧化过程。用Pt微电极作为探针,黄铁矿制备的块状电极作为基底,运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 SECM)技术可以灵敏地检测到黄铁矿氧化溶出的Fe2+,从而可以用来研究黄铁矿的氧化过程。随着探针慢慢靠近黄铁矿基底表面,基底阻碍了溶解氧的扩散,而黄铁矿溶解出Fe2+所消耗溶解氧的量增加,溶解氧浓度减少而Fe2+浓度增多,导致探针开路电位的减小,探针的还原电流(氧气的还原)趋于零电流,而探针的氧化(Fe2+的氧化)电流则增大。在通入氮气后,体系中溶解氧的量减少,探针的还原电流值和电流差都减小,而黄铁矿溶解出的Fe2+浓度减少,探针的氧化电流值也降低。当电解质溶液浓度减小,探针的还原电流和氧化电流值也随之都减小,探针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度都减弱。通过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特有的三维面扫描图像和线扫描图像,可以直接观测黄铁矿基底在不同状态下的表面电化学活性分布信息。当黄铁矿基底表面存在划痕或缺陷时,这些位置表现出很强的活性,更容易发生溶解反应。
其他文献
肉苁蓉加工炮制历史悠久,本文对肉苁蓉的现代加工炮制研究状况作系统文献研究,以便为肉苁蓉的产地加工技术研究以及酒蒸增效炮制原理的阐明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
嵌入式系统一般没有通用的bootloader,u-boot是功能强大的bootloader开发软件,但相对也比较复杂。文中对u-boot的启动流程作了介绍,详细给出了u-boot在S3C44B0开发板上的移植
霾是由于气溶胶增多或相对湿度增大引起气溶胶吸湿增长而导致的能见度降低的现象,而雾是气溶胶经过活化变成雾滴而造成的低能见度事件,在气象观测中如何对两者进行准确区分一
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显示,战国(475~221BC)至两汉(206BC~220AD)时期,我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格局发生了明显改变,即以稻粟农业为主转为稻粟麦农业.然而,在此阶段先民食物结构的演变
陆表水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全球水循环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全面地掌握陆表水体的空间分布、持续地测定其动态变化,是全球生态环境健康诊断的一项重要工作.
水体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重金属污染防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计划。重金属的废水来源很广,金属矿山、有色冶炼、钢铁、电镀、石油化工
针对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多数研究关注于行业政策、法律风险、监管方式和经营模式等方面,却鲜有从顾客角度进行研究,关注于服务失误和服务补救的研究;通过提出
<正> 在皮革染色中经常会发生染色不匀或各批次之间色差的弊病,严重地影响了革制品的质量。因此如何提高皮革染色的均匀性已成为皮革染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一些高档制品如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是世界上第二位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目前形势下,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趋势。在这种未来经济发展模式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