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中南部以彩陶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仰韶时期考古学文化经历了两千多年,差异显著的地理环境、文化谱系以及人群交流等诸多因素交互作用,使本地这一时期考古学文化形成了显著的文化特征。本文根据这些特征将内蒙古中南部分成两区,并利用地层学、类型学、文化因素分析等方法研究这一时期彩陶文化的发展脉络。本文共分六章展开讨论:第一章对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进行界定,综述学科研究现状,并提出本文与之不同的创新点与研究目的,理清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分两区对内蒙古中南部迄今为止所发掘及采集的彩陶进行梳理,为后面类型学研究提供完整资料。第三章利用地层学、类型学方法,分析不同彩陶器上纹饰的变化,厘清彩陶在内蒙古中南部各时期的变化趋势。第四章利用内蒙古中南部已建立的时空框架,结合彩陶类型学分析的变化特征,将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期彩陶文化分成早期、中期早段、中期晚段、晚期,共三期四段。由此明确两区在不同时期彩陶文化的异同,及各区彩陶的变化趋势。第五章通过与周围同期文化进行比较,明晰内蒙古中南部彩陶文化因素的渊源及流向,发现早期及中期吸收借鉴中原文化,晚期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独特的区域特征,并向外传播本地文化因素。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整篇文章研究确立了内蒙古中南部仰韶时期彩陶考古学文化谱系。这一时期本地考古学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体现了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