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十多年来,逐渐普及风靡世界的网球,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网球已成为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热门运动。借着这股网球热潮,以提高我国网球运动综合实力为目的,从我国青少年儿童入手,抓住机遇、客观分析、准确判断,以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青少年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体育群体,正处于生理成长的增长阶段和心理发展过渡期。按照“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个体对技能的掌握依赖于一定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则教学设计必须依据与支配心理结构形成发展的规律,实施定向培养。“结构-定向”教学立足于教学资源的整体优化配置,确定一切教学活动均使学生的心理结构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将“结构-定向”教学理论引入青少年儿童的网球教学,结合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系统论、体育心理学、网球教学理论与方法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采用实验教学,将理论应用于青少儿网球双手反拍抽球技术的教学与实践,探索网球技术教学的新途径,对教学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寻找一种较为完整实用的教学理论,来指导网球双手反拍抽球技术教学,从而达到改进教学进度,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本研究以西安市30名11-15岁青少年儿童为实验对象,分为三组进行教学,其中10人为网球专项组,在本实验中仅作为对照。实验前以专项组的身体形态测试为标准,再选取20人,随机分为创新组和传统组,每组10人。利用学生暑假进行为期6周24学时的实验教学,专项组采用比赛法进行教学;创新组以“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为依据设计教学过程;传统组用传统方法组织教学。运用文献资料法、体育测量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在创新组与传统组两组实验对象初始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进行实验教学。实验结束后,在技术成绩考核的同时,用两台摄影机对青少儿网球反拍抽球动作技术进行三维摄像,选出每人成绩最优的一次录像,借助三维运动录像解析软件,获取运动学指标。数据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统计。教学实验结束后将三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实验结果如下:1、经6周24学时的教学试验后,对两组网球技术成绩进行考核,创新组总分平均成绩为73.2分,传统组总分平均成绩为65.2分,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经6周24学时的教学试验后,对教学的技评成绩测试,创新组平均技评成绩为30分,传统组平均技评成绩为24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成绩达到75分以上的人数,创新组为4人,传统组为2人,各占总人数的40%和20%。3、对动作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后,创新组的各项运动学指标更接近与专项组。创新组和传统组在向后引拍时刻左肘关节角度各为124.34°和127.75°,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击球时刻的左髋关节角度各为164.19°和158.30°,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肩角度分别为43.94°和32.38°,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在击球时刻的左膝、左髋、左肩、左肘、左腕关节点的速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1、“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以青少儿的心理结构形成为指导,有意识的把心理、生理(中枢神经活动)的内化与动作技能的外显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心理、神经通路和运动技能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巩固,符合网球运动技术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形成动力定型。各项成绩优于传统组学生的成绩。2、采用“结构-定向”教学理论在网球双手反拍抽球技术动作练习过程中,有利于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妥善利用反馈和思维,组织适当教学和竞赛,正确评价学生的进步和成绩,来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使得创新组学生的学习动机优于传统组。3、对创新组学生采用塑造和连锁相结合的技能教学方法,以突出网球双手反拍抽球技术动作的完整性和各技术阶段、技术环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减少了传统的教学过程过分强调分解练习,忽视步法的移动对网球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技术动作节奏和击球效果。4、按照“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中运动技能的形成须经过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个阶段,符合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教学心理学规律及网球运动特点,从而优化了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是提高青少儿网球技术教学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