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与术后病理相比,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价值。材料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76名,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4.11±7.82岁,其中子宫内膜样腺癌73例,2例浆液性腺癌,1例透明细胞癌,76名患者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扫描,根据MRI图像对患者进行术前分期,以术后病理分期为金标准,计算MRI术前分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并检测该方法与术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Kappa值。结果:MRI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Ⅰa、Ⅰb、Ⅱ及Ⅲ期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95.7%、98.0%、81.5%;87.5%、94.1%、63.6%、98.5%;88.9%、95.5%、72.7%、98.5%;83.3%、100%、100%、92.1%;准确性89.5%(68/76),Kappa值为0.795。结论:MRI对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较术后病理准确性及一致性较高,可用于指导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分期,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好的帮助。第二部分:MR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子宫内膜样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讨MR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子宫内膜癌不同病理分级的关系,探讨MR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分期有无相关性,从而更精确地判断子宫内膜癌预后。材料与方法:选取第一部分经过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女性患者73例,排除2例浆液性腺癌和1例透明细胞癌,以上患者均在Philips Achieva 3.0T MR后处理工作站多次测量获得平均ADC值,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病理分级之间ADC值的差异,两者之间相关性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在统计学软件中分析出其ROC曲线及计算出最佳ADC阈值。再从以上对象中选取中分化子宫内膜癌患者,排除病例较少的高分化和低分化病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对ADC值与分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ADC值与年龄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73例子宫内膜样腺癌高(Ⅰ级)、中(Ⅱ级)、低(Ⅲ级)分化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17±0.077)×10-3mm2/s、(0.769±0.081)×10-3 mm2/s、(0.709±0.092)×10-3mm2/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病理分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09,p<0.01);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ADC值与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分级呈负相关(r=-0.651,p<0.05)。进一步采用LSD多重比较对病理分级进行组内两两比较,子宫内膜样腺癌病理分级Ⅰ级与Ⅱ级、Ⅰ级与Ⅲ级、Ⅱ级Ⅲ级之间的平均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高分化子宫内膜癌ADC值分为一组,中、低分化病例分为一组,两组行ROC曲线分析,可以得到曲线下面积为0.929,当ADC值取0.795时,敏感性为94%,特异性为78%,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ADC值与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分期无明显相关性(r=-0.116,p=0.483>0.05)。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ADC值与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0.217,p=0.185>0.05)。结论:(1)ADC值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ADC可以预测子宫内膜癌分化程度,对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的判定具有参考价值,从而更好地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2)ADC值与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分期无明显相关性。(3)ADC值与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年龄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