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生态下媒介无意识与传播网络“囚徒”的形成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2020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媒介的繁荣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无穷尽的欢声笑语和无限的便捷的同时,也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了人们的生活,仿佛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将受众团团包围。在这张巨大的传播网络中,媒介设置议程,宰制人们的时间和思维,人们原先的想像力和自主性逐渐丧失了。媒介成为一种压迫机制,它在光怪陆离的外表下,在欢声笑语中许诺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各种过去为统治阶级垄断的文化的同时,也对人们进行着操纵和控制,久而久之,通过这种操纵和控制所形成的事物、想法和观念等逐步约定俗成,变为了受众心理中无意识的部分。这种操纵和控制是无形的,不知不觉的。这种由媒介的“软强制”而形成的无意识,我们称它为“媒介无意识”,在虚拟世界里,人不再靠自己的感觉来认识生活、认识自我,而完全是靠媒介来“感知”。本文从经典理论学说入手,寻找“媒介无意识”的理论渊源和支撑,对“媒介无意识”做出了界定,对“媒介无意识”的形成的内在逻辑,作用机制做了论述。   此外在媒介无意识的作用下,生活在巨大的传播网络中的现代社会中的受众成了牢笼中的“囚徒”。本文对“囚徒”形成的原因机制,“囚徒”的特点,以及“囚徒”形成的后果做了系统的阐述。在大众媒介制造的虚拟世界里,“囚徒”的思想意识和生活状态令人担忧,更令人担忧的是“囚徒”并未感觉到自己在无形中被异化,被植入某种观点,反而享受着这种被宰制,被操纵的生活。   本文借鉴经典理论和前人观点,在提出问题后,对受众如何冲出“囚徒困境”提供了解决的办法,以求帮助受众恢复人的感性生存和自主意识,逐步摆脱媒介无意识的束缚,做一个具有启蒙思想的和独立个性的现代人。
其他文献
200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报告,指出当代中国正在进入“高风险社会”,而世界也形成了风险社会的语境。在此社会背景下,本文选取了党报这一较有争议性的媒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
本文以消费主义文化时代为研究背景,以女性主义为切入角度,以流行影视剧为研究对象,从一个全新角度展开探索,对流行影视剧传播的过程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分析,对流行影视剧传播形
学位
框架理论研究的是通过对信息的组织和架构,影响人们“怎么想”而不是“想什么”的理论。国外已经有诸多学者证明了框架是人们认知世界的范式,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传播活动中。
祛魅,是马克思·韦伯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亦被翻译为“除魔”、“去魅”、“去除神秘化”或者“去神圣化”,原意是指将魔力从现实世界中去除掉,使世界恢复理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