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临床上奶牛的常见多发疾病,主要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应用抗生素及化学合成类药物治疗有效,但日益严峻的病原耐药性、药物残留及环境灾害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药多数来自天然,化学成分多样,临床疗效历经验证,业已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资源。丹参是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凉血消痈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菌抗炎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本试验进行了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丹参抑菌活性部位的筛选、丹参抑菌活性部位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单体化合物的抑菌作用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采用平板培养法从患有子宫内膜炎奶牛子宫分泌物中分离纯化病原菌,从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患病奶牛子宫分泌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临床分离菌4种,经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O111:K58(B4)。(2)丹参抑菌活性部位的筛选采用试管预试法对丹参化学成分进行预试验,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等溶剂制备丹参部位提取物,通过琼脂扩散法及微量肉汤法检测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丹参中含有黄酮及其苷类、酚类、生物碱、氨基酸类、甾体、萜类和内酯类化合物;丹参石油醚及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和枯草芽胞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正丁醇及水部位提取物抑菌作用不明显。说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是丹参的主要抑菌活性部位。(3)丹参抑菌活性部位成分的分离鉴定丹参石油醚和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依次用不同比例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梯度洗脱进行分离,并进行二次硅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纯化,共得到6种单体化合物,经理化性质、13C-NMR和1H-NMR谱图测定分析进行鉴定结构为: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β-谷甾醇-D-葡萄糖苷、丹参酮Ⅰ、二氢丹参酮Ⅰ和β-谷甾醇。其中石油醚部位提取物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中丹参酮Ⅰ和二氢丹参酮Ⅰ的含量较高。(4)丹参单体化合物的抑菌作用采用琼脂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和二氢丹参酮Ⅰ等成分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A、二氢丹参酮Ⅰ对奶牛子宫内膜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临床分离株具有极强抑菌作用;对无乳链球菌标准株ATCC12386、大肠埃希氏菌标准株ATCC25922、大肠埃希氏菌临床分离株O111:K58(B4)及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