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谚语是日常经验的总结。”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语言文化交流上有久远的历史,双方各自借鉴先进的因素,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在谚语的对比研究方面,汉日谚语在产生发展、结构特征、文化内涵等方面均有较强的可比性。笔者在学习中发现,以动物形象表意的汉日谚语在整体谚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且具有表意生动、含义深刻的特点,既能给人以语言美的欣赏,又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教育意义。加之笔者对谚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有浓厚的兴趣,所以选定汉日以动物表意的谚语作为研究题目。首先,在汉日以动物表意的谚语的对比研究中,需要对相关的先行研究进行总结。此外,针对谚语研究中长期存在的定义的争议问题,也需要作一重新界定。
以上作为论文的第一章内容加以论述。
第二章主要探讨汉日以动物表意的谚语的几项重要的对比。
首先是起源及出典对比。
汉日语以动物表意的谚语的出典主要分为一下几类:
1.出典自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主要有出典自中国历史、出典自中国古籍及诗歌作品及出典自日本历史及文艺作品。
2.出典自宗教传说主要有出典自基督教、出典自佛教等。
3.出典自日常生活。
其次是结构对比,主要论述汉日谚语在结构上的特点。谚语的基本类型结构可分为单句型、复句型和紧缩型三种。此外,谚语还具有结构的相对固定性的特点。还有一类谚语的灵活性体现在两个分句之间的变换上,有的谚语在运用时为了简洁,往往省略一些分句。汉语谚语中也有个别词语变换而不改变谚语含义的现象。此外,在两个分句的变换上,汉语谚语也能够体现灵活性。还有少量的汉语谚语有古今差别,这种文言和白话之间的转换,也体现了谚语的灵活性。
再次,文化因素也是一个值得对比的侧面。在汉日以动物表意的谚语中,即可看到两国独特的文化色彩,又可看到文化相融的印记。例如种类繁多的鱼类,爬行类动物如猫,鸟类如乌鸦和鹰等,都是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动物。通过探究以这几种动物形象表意的日语谚语,可以对日本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汉语谚语中也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物形象,从这些形象中也可探究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日语谚语中典型动物形象的类型不同的是,汉语谚语中的典型动物形象多为陆地生爬行类动物,而鱼类相对较少;飞禽类动物,如龙凤等,却是虚构的动物形象。其中龙、凤、虎、马和犬这几种动物,堪称最具代表性的汉语谚语的动物形象。含有这些动物形象的汉语谚语能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在以上几个重要的对比之后,第三章着重进行汉日以动物表意的谚语的语义对比和语义特点的分析。在谚语的诸多研究方面中,语义相对于出典、结构和文化内涵等方面而言,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也是谚语之所以能被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采用一种最基础的动物分类法,即按照动物基本的生活环境划分为陆地生(含脊椎及无脊椎爬行类动物以及出现的“兽”等指代笼统的动物)、水生(含两栖类以及出现的“鱼”等指代笼统的动物)、飞禽类(含“鸟”等指代笼统的动物)及虚构动物(如:龙、凤)这四大类别。
首先对汉日以陆生动物(包括爬行类动物)表意的谚语语义进行对比:
第一大类是语义相同或相近,两种语言的谚语中使用的动物形象也相同。这其中又可分为语义相同或相近,使用的代表动物也相同,基本上可直译的,还有语义相同或相近,对照不工整的类型,此种类型往往出现“补充说明成分”。再有是语义相同或相近,相应的日语谚语意义对应的为汉语成语。
第二大类是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汉日语中出现的动物形象不同。
第三大类是语义相同或相近,但两种语言并非均为以动物表意,其中一种语言中并没有动物出现(以本文中设定的“动物”界限为基准)。当然也有一些是汉语谚语是以动物表意,而相应的日语谚语中没有明确的动物形象。
第四大类是日语谚语中具有表意的动物,而汉语中缺乏意义十分明确恰当的谚语与之对应。
第五大类是汉语中具有特色的谚语,日语谚语中缺乏意义十分明确恰当的谚语与之对应。
接下来一节中对汉日以水生(包括两栖类)动物表意的谚语语义进行对比:
第一大类是汉日谚语语义相同或相近,两种语言的谚语中使用的动物形象也相同。这其中又分为语义相同或相近,使用的代表动物也相同,基本上可直译的。
第二大类为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汉日语中出现的动物形象不同。
第三大类为语义相同或相近,但两种语言并非均为以动物表意,其中一种语言中并没有动物形象出现。
第四大类为日语谚语中具有表意的动物,而汉语中缺乏意义十分明确恰当的谚语与之对应。
第五大类为汉语中具有特色的谚语,日语谚语中缺乏意义十分明确恰当的谚语与之对应。
第四节中对汉日以飞禽类动物表意的谚语语义进行对比:
首先第一大类是语义相同或相近,两种语言的谚语中使用的动物也相同。这其中又分为语义相同或相近,使用的代表动物也相同,基本上可直译的类型。还有为语义相同或相近,对照不工整,此种类型往往出现“补充说明成分”。再有为语义相同或相近,相应的日语谚语意义对应的为汉语成语,并且汉语成语并非以动物表意。
第二大类为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汉日语中出现的动物形象不同。
第三大类为语义相同或相近,但两种语言并非均为以动物表意,其中一种语言中并没有动物出现。有一些是汉语谚语是以动物表意,而相应的日语谚语中没有动物形象。
第四大类为日语谚语中具有表意的动物,而汉语中缺乏意义十分明确恰当的谚语与之对应。
第五大类为汉语中具有特色的谚语,日语谚语中缺乏意义十分明确恰当的谚语与之对应。
在以上几节动物形象对比之外,第五节中还对汉日以虚构动物表意的谚语语义进行对比:
首先为语义相同或相近,两种语言的谚语中使用的动物形象也相同,这其中又分为语义相同或相近,使用的代表动物也相同,基本上可直译。还有,语义相同或相近,对照不工整,有“补充说明成分”。再有为语义相同或相近,相应的日语谚语意义对应的为汉语成语。
第二大类为语义相同或相近,但两种语言并非均为以动物表意,其中一种语言中并没有动物形象出现。
第三大类为汉语中具有特色的谚语,日语谚语中缺乏意义十分明确恰当的谚语与之对应。
以上五节对比了汉日以动物表意的谚语的语义,这种横向对比可加深对此类谚语的理解和相关背景的认识。
第六节中将日语和汉语中以动物表意的谚语分为同义谚语和反义谚语,了解这类谚语对于丰富谚语知识和扩充谚语的视野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可以通过尤其是意义相反的谚语,体味不同的处世态度、理想观念及文化背景。
首先,以动物表意的日语谚语中存在着很多同义谚语,这其中分为表示中心意义的动物相同,但表示衬托意义的语节有所不同。还有一类为谚语中的表意动物不同,但其表达的深层含义相同或相近。再有一类为某些谚语中没有动物形象出现,但其含义与以动物表意的谚语相同或相近。
此外,日语以动物表意的谚语还存在着很多反义谚语,以动物表意的汉语谚语也存在着同义谚语,其中又可分为谚语中出现的表示中心意义的语节相同,但表示衬托意义的语节取材不同。
还有一类为谚语中出现的表意动物不同,但其表达的深层含义相同或相近。
此外,还有一些谚语中没有动物形象出现,但其含义与以动物表意的谚语相同或相近。还有一种类型的汉语谚语为同义谚语连用,构成并列复句型谚语。这其中有的是两个分句均由表意的动物形象组成。
汉语以动物表意的反义谚语中,首先一类为含义相反,谚语中出现的动物形象可相同亦可不同,也有的谚语中无动物形象。另一类为并列两个分句之间为反义的对比关系。
结语:
1.谚语的准确定义和界线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综合各家所长,以引述性、表述性和描述性的角度,结合是否“二二相承”的结构特点,对汉语谚语的范围作了界定;同时根据汉语谚语的定义,对日语谚语也作了重新界定,排除了一些传统观念上一直作为日语谚语而研究的短语,并说明了其中的原因。将这个问题首先提出,有利于后文研究的展开;并且体会到不避讳棘手问题,不在争议问题上含糊其词,积极应对有症结的焦点,对学术研究发展也是有益的。
2.汉日以动物表意的谚语的出典具有共通性,几大基本的出典来源均有相同,如历史典故、古籍文献以及日常生活等。在结构类型方面,日语谚语较汉语谚语更为简短凝练,其基本结构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短语或单句,而缺少一些主要成分,但这并不影响日语谚语的表意,反而使其更具特色;而汉语谚语往往带有对偶、押韵等特点,复句类型的谚语较多,这种类型琅琅上口,在民众中的传播也较为便利。文化背景方面,汉日各具有独特的表意动物,这些动物在中日文化中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象征意义,从这些典型的动物形象入手理解其文化内涵,对以动物表意的谚语的理解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汉日以动物表意的谚语各有特色。日语谚语中以水生动物表意的谚语数量十分庞大,“鱼谚”十分丰富,其中既有讲述自然规律和生产经验的谚语,又有以动物拟人,对人生具有指导意义和启迪作用的生活谚语和哲理性谚语。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大量鱼类名称对于汉语读者来说较为罕见,其谚语表达的内在含义在汉语中也并非常见。而汉语谚语中的动物形象来自于古籍和历史典故的很多,都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其中以陆地动物表意的汉语谚语数量最多,其表达的内容也涉及很广,还有一些由虚构动物表意的谚语具有中国特色,本文也作为一项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