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为培养新世纪有工农感情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举措,是对青年知识分子培养的战略安排,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实施,为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搭建了新的平台。同时,也对巩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力量和党政干部后备人才,以及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的改革发展,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改进民生、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从目前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实践效果和经验来看,大学生“村官”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全能找到利益的均衡点和施展才华的平台,实现就业与云南边疆新农村建设的双赢。云南作为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和难点省区。为了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到广阔的边疆民族地区的基层服务和锻炼,云南省也结合本省实际,细化了党中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有关规定。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基层政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云南省文山州、德宏州等都有大学生“村官”带领群众寻找致富出路的先进事迹。但是由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省情,也导致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云南省的特殊省情主要体现在:第一,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第二,党的宗教政策和民族区域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第三,社会发育程度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第四,影响边境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国际性因素错综复杂。本文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基数大、少数民族多、多宗教并存、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等现实情况和特点,针对目前大学生“村官”工程推行过程中存在的大学生“村官”定位不明确、不适应农村环境、民族地区群众工作难度较大以及大学生“村官”政策贯彻力度不够等问题,对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历史背景进行追溯,立足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和问题以及目前大学生“村官”工作现状,着眼于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选派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实施,从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参与、发展和流动四个方面出发,对大学生“村官”工程的实施和推进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的几点思考:第一,设计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选拔机制,激励更多优秀大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使他们成为“三农”工作的中坚和骨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第二,建立有效的大学生“村官”参与机制,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相关政策,为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使大学生村官更好更快地融入基层工作;第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村官”发展机制,加强分类指导,落实岗位、明确政策、创新机制,保证大学生“村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第四,探索顺畅的大学生“村官”流动机制,以期逐步形成五级政府联动,进口旺、出口畅的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派长效机制,实现大学生“村官”工作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