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存贷款业务形成的利差收入作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其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而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电子银行业务,凭借其快捷、方便、功能丰富等特性,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认可,其柜台替代率也是逐年迅速增加,对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贡献度日渐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业绩有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现阶段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电子银行业务对技术环境要求相对较高、前期投入大、与传统业务有效整合困难、客户群接受程度不一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电子银行业务的优势还没有完全显现。因此,现阶段电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绩效的贡献程度如何,就成为各商业银行当前最关心的问题之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面对不断开放和竞争日益激烈的经营环境,无论是商业银行自身还是市场监管者,都有必要深入剖析这种业务结构调整所引发的银行绩效的变化。只有对自身的业务状况有全面的认识,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提高经营绩效的有效途径,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种背景下,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绩效评价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首先选用DEA模型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在简要阐述国内外研究方法时发现,DEA模型被验证为是研究绩效数据的一种最科学有效的工具,并且将DEA模型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绩效研究,已经得出了很多理想的实证结果,因此本文也选用DEA模型作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其次,在考虑样本代表性及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本文最终的样本选择为我国的4家国有股份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以及1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样本研究期间为2008年到2011年,数据来源有中国金融统计年鉴、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及各商业银行相关年报,并借助Wind数据库的辅助,构建了包括信用卡累计发卡量、银行卡手续费、营业网点、资产总计及税前利润总额组成的绩效评估模型的指标体系。其中信用卡累计发卡量、银行卡手续费、营业网点、资产总计是模型的投入变量,利润总额是模型的产出变量。本文通过DEA模型对上述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出了每家商业银行的绩效系数、各指标改进值等结果,得到以下结论:首先,2008年,国内商业银行的评价绩效相对较低,但在2008-2011年之间整体经营绩效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9-2011年一直表现为确定性DEA有效的商业银行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及中国银行,说明这三家商业银行的经营比较稳健。由非确定性DEA有效转变为确定性DEA有效的商业银行有中国民生银行和中国银行,经历了从相对无效到有效的改进过程,说明这两家商业银行投入指标的改进及时且有效。而其余几家非确定性DEA有效的商业银行,经过不断的改进,经营越来越有效,但尚未进入到有效的阶段,仍有可改进的空间。其次,从规模有效性来看,其余非确定性DEA有效的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交通银行一直表现为处在规模收益递减阶段,这点国有股份制银行与普通商业银行的区分比较明显。从产出角度看,在现有规模下,国有商业银行理应取得更好的绩效。结果却是,虽然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了大量的信用卡,并以此为依托推出了电子银行业务服务,但大量睡眠卡的产生并没有产生巨大的效益,营业网点需要大幅改进的幅度反应出电子银行业务替代率并不高。长久以来形成的国有股份商业银行资产和人员利用率较低,造成了这种表面上人员冗余、资源过剩的统计结果,根本的还是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只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将更容易实现电子银行业务投入高产出的显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商业银行应该从避免盲目扩大发卡量、提高电子银行业务安全性及提高高附加值衍生业务比例方面着手,提高银行绩效。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本文所能得到的最新数据为样本,将前人证实的研究商业银行绩效最有效的DEA模型应用于对我国电子银行业务绩效的研究,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个方面来阐述我国电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并提出可以改进的策略。在变量选择方面,考虑到现阶段电子银行业务是依托银行卡等实体业务发展起来的,因此以信用卡发卡量来代替电子银行业务的投入,以商业银行营业网点的数量来代替电子银行业务替代率的指标,最终实证分析时侧面反映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以克服数据来源不足的问题。本文的不足在于评价指标的选择受限。首先,数据来源的限制。限于电子银行业务是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业务,各商业银行开始披露相关业务的数据的年份不同,披露的指标也是没有一定的标准。其次,模型本身的限制。最终选取的10家商业银行,直接决定了输入输出变量不能超过五个,才能保证DEA模型结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