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太湖东南地区的市镇为研究对象,重点关注以经济功能为主要职能的市镇。通过个案研究,对不同类型市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空间格局的形成及变迁进行梳理,分析地理环境、漕运及重要建筑等诸多因素对市镇空间格局的影响,总结该地区市镇产生、发展过程中体现的空间格局特点。个案研究参照“古今重叠型城址”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由近代往古代逐步复原市镇面貌,力图全面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市镇空间格局的变化,包括中心区域的发展及变迁:功能建筑的兴起及分布;宅第、园林等居住区域的分布等诸多问题。在空间格局演变研究的同时,剖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历史渊源。 本文是古今重叠型城址研究方法在市镇领域的一次实践。现今绝大部分的江南市镇仍在沿用,不具备大面积考古发掘的条件,这与古今重叠型城址的现状是相似的。因此,“古今重叠型城址”的研究方法对于历史时期市镇空间格局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中以朱家角、南翔、黎里、菱湖以及濮院五处市镇为重点研究对象,兼及太湖东南地区多处市镇,通过对这些市镇空间格局的研究,初步归纳以下几点:首先,对大部分市镇而言,官方因素对市镇空间形态的影响较弱,不如对城市格局影响显著。镇区空间格局的发展是按照自然河道的走向及民众的需求循序渐进地形成,多数市镇内并没有统一的形制或规划,始终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第二,水系交通对市镇的产生、发展乃至镇区内部空间格局的变迁都起到关键性作用,且镇内的核心区域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水系等因素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以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第三,文中初步总结寺庙、园林宅第、功能性建筑等不同类型建置在镇内的产生时间及分布状况。在寺庙建筑中,重点讨论“因寺成镇”类市镇,认为佛寺的存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催化市镇的产生及发展,却需要周边便利的交通系统加以支持。园林宅第类建筑兴起于明代中晚期,集中分布于镇中一至两处区域,此区域一般不在市肆最繁华的地带,但距离不会太远。功能性建筑中,官署机构出现的时间往往与镇区的繁华程度相关联。其余的功能性建筑则多出现在清中后期。第四,本文还对镇中常见的几类行业,如米业、丝织业等相关行业设施的分布规律加以归纳。综上,本文通过对市镇空间格局变迁的基础研究,力图梳理市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总结市镇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为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及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