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依据山东省13个闪电定位系统基站所得到的2007-2011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对山东省雷电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基于山东省下垫面的海拔、植被和地形等数据分析了下垫面环境特征对闪电活动的影响;最后利用山东省2004-2012年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等数据统计结果,对山东省雷击风险区划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东省闪电活动中负地闪频次(98.3%)明显高于正地闪频次(1.7%)。济南南部、莱芜及菏泽西南部等地区由于海拔高度相对较高,闪电密度也相对较高。闪电主要活跃于6-8月期间,而正地闪主要分布在4-8月,期间正地闪频次占全年正地闪总频次的84.75%。闪电活动的日变化呈现出典型的双峰单谷形式,在16点~18点以及0点-2点出现峰值,10点-12点出现谷值。大部分地闪只具有一次回击,且首次回击峰值电流主要集中于10-30kA范围内,负地闪首次回击峰值电流为10kA,频数占负闪总数的48.72%。而正地闪的首次回击峰值电流为20kA的正地闪出现比例最大,约为54.40%。(2)山东省的闪电密度与平均海拔高度呈正相关性,相对于低海拔区域闪电活动日变化特征不是很明显,高海拔区域范围内闪电活动在16:00-22:00时间段出现极大值。正、负地闪雷电流幅值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都具有很强的上升趋势。在地表植被为温带针叶林的区域内,闪电活动更多是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平均地闪密度值最大。另外,地表植被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旱作田和落叶果树园”的区域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平均地闪密度也相对较大。在两种不同地表植被分界处,闪电活动较多,不过随着闪电频次的增加,平均雷电流幅值出现了减小的趋势。(3)山东省各地市的雷电灾害既与自然雷电活动的分布有关,但又不完全由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所决定,而与人口密度、经济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山东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呈明显的地域差异,易损性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山东中部,其中济南、莱芜、日照为雷电灾害易损性极高地区;淄博、菏泽为雷电灾害高易损性地区;临沂、青岛、济南为中易损性地区;德州、潍坊、烟台、枣庄、威海、泰安为低易损区;东营、滨州、聊城为极低易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