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表现山石纹理、质感的—种技法,源于自然界真实的山石和土质结构,是表现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地质地貌结构、土质和山石的形态,岩石的褶皱、纹理、裂痕、断层、阴阳、凹凸等等的方法。这种方法经过画家的艺术再创造,化自然形象为绘画语言,从而形成了表现山水、岩石的技法。皴法既是历代画家所创造,又出于自然的山石纹理结构。那么,由此可以说明—个问题就是不同的“皴法”必然表现不同的山川形象,代表着不同的山水画家对自然不同的理解和感受,皴法与山水画是同步发展的,各种各样的皴法甚至成为不同画家或画派盼“代名词”,所以说皴法负载着非同寻常的技法和文化意义,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历史结晶。本文以范宽作品《溪山行旅图》作为主要切入点来分析和论证,对此作品进行分析,解剖其生活来源和艺术转换方法,以便打开—个全新的视觉,并根据这种方法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和定位范宽的作品,丰富补充对范宽的研究。
本文主要是在地质地貌特征和山水画中寻求一个结合点,将这种富有特征的地质地貌“造化”和山水画进行一种有机的链接,探索中国山水画皴法的科学根据,了解山水画的生活来源、艺术转换、创作方法,以及一些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达到丰富理论研究和创新绘画角度的目的。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入手,不仅在方法论上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联系起来作一次尝试,以区别于有些命题因局限在社会科学内不容易阐释清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山水画皴法的形成与自然特征结构存在着内在的、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学科交叉、学科渗透将地质学中的地质特征理论引入到山水画的学习中,用此理论来指导山水画的实践,进一步促进山水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