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应对全球日益加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节能”和“绿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攻关目标之一。白光LED照明技术因其具有“节能”、“环保”、“高效”和“长寿命”等特点,被称为继白炽灯、节能灯之后的新一代绿色环保的照明光源,是涉及材料、电子、信息等学科领域的热点。本文在综述白光LED照明技术发展状况基础上,结合白光LED用黄色YAG:Ce3+荧光粉理化性质、光谱特性、制备方法、专利技术保护等的研发现状,提出采用不同工艺途径制备YAG:Ce3+荧光粉并进行工艺、结构、性能的对比分析与关联研究,以期为探索发展新型实用化技术提供理论支持的研究构想。论文采用XRD、FT-IR、DTA/TG、PL、SEM等测试手段,对经固相反应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三种工艺制备的YAG:Ce3+荧光粉样品的材料特性与发光性能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不同制备工艺的荧光粉在合成温度、物相形成规律、材料微结构形貌与发光性能等方面的异同;根据相关结果提出了具有继续研究价值、可望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YAG:Ce3+荧光粉的制备工艺。此外,针对YAG:Ce3+荧光粉红光部分发射不足导致荧光转换型白光LED显色指数不足主要的问题,开展了采用Pr3+离子来增强红光部分的发射,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YAG:Ce3+,Pr3+荧光粉的研究。采用固相反应制备YAG:Ce3+荧光粉,并重点研究了助熔剂对YAG:Ce3+的合成温度、发光性能与颗粒形貌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助熔剂可降低YAG相的转变温度、提高发光性能、加快晶粒生长。不同工艺对YAG相合成温度、物相结晶发育状态,组织结构与颗粒形貌,以及发光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固相反应法YAG相合成温度较高,加入助熔剂后需1300℃煅烧才能转变为YAG相,而且转变过程需经过Y4Al2O9(YAM)相、YAlO3(YAP)相等中间相。采用共沉淀法与溶胶-凝胶法制备YAG:Ce3+荧光粉的结果表明,湿化学法工艺可显著降低纯YAG相的合成温度。共沉淀法900℃热处理的产物已完全转变为YAG相,而且没有任何中间相的产生;产物为平均粒径35 nm左右;用溶胶-凝胶法800℃热处理即可得到YAG为主晶相的产物,900℃得到了平均粒径在30-40 nm之间的纳米YAG:Ce3+荧光粉。三种工艺制备的YAG:Ce3+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的形状相似。激发谱由位于344与470 nm左右的两个激发峰构成,分别对应于Ce3+的2F5/2→5D的跃迁及2F7/2→5D的跃迁,位于蓝光的470 nm是激发主峰。用此蓝光激发,荧光粉均发出主峰在535-545 nm之间,范围覆盖500-700 nm的宽带黄光发射。研究表明,不同工艺合成的荧光粉的发光强度都随反应温度升高而增强,但在同一温度下发光强度有很大的不同。经1400℃煅烧后,溶胶-凝胶法制备样品的发光强度最低,而共沉淀法与加有固熔剂固相反应法合成样品的发光强度都较好。分析认为,荧光粉发光强度主要是受发光基质相组成及晶粒生长发育情况的影响,而这两因素又主要受制备工艺及热处理温度的影响,Ce3+只有在YAG相中才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1400℃时共沉淀法与加有助熔剂固相反应法制备的YAG:Ce3+荧光粉具有晶粒生长较好,晶体结构完整,因此发光性能也较好。综合考虑合成温度及发光强度,我们认为共沉淀法与加有助熔剂固相反应法制备的YAG:Ce3+荧光粉具有晶体结构完整、发光性能良好等优点,是制备实用化荧光粉的优选技术途径。如果从合成温度和晶相控制两方面考虑,共沉淀法最有研究和发展价值。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采用了YAG相合成温度低、发光强度高的共沉淀法合成了Ce3+、Pr3+共掺离子的YAG:Ce3+,Pr3+荧光粉。结果表明,在470 nm蓝光激发下,YAG:Ce3+,Pr3+的发射光谱除Ce3+的发射峰外,在610 nm及640 nm处还出现Pr3+的发射峰,分别对应于Pr3+的1D2→3H4跃迁及3P0→3H5跃迁。Pr3+的发射增强了红光部分的发射,相应的色坐标也向右下方移动,有利于提高白光LED的显色指数。研究发现,当Pr3+的掺杂浓度达到0.015时,Pr3+发光强度最大,继续增加Pr3+浓度,Pr3+和Ce3+发光反而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