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轭前行的国学教育——一位乡镇初中语文教师的忧思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tx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肇兴的国学热思潮广泛的影响了教育领域和社会生活,语文教育“素养本位”的要求也使得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修养国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关国学教育的发展问题得到较大关注,基于这样的现实,对国学教育的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运用教育叙事研究这样一种质性研究方法,从微观的角度,以一个普通中学语文教师的所思所想作为切入点来展现当下国学教育的冰山一角,这也许会给这个问题领域的研究增添一些教育实例,在某种程度上会激发人共鸣的欲望,从而有助于言说和改善现实的国学教育教学。在叙事中,用深度访谈的方法,着重于教师的教学故事和生活故事,搜集教师个人教育信息、挖掘教师内隐的个人教育信念,包括社会意志、学校文化、个人生活哲学等。从以上渠道呈现一位普通中学语文教师眼中的国学教育,或许可以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论文侧重从叙事研究方法的运用角度,展现研究问题,正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的实施,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说明,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进入现场及研究的实施过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与结论;第二部分,呈现研究结果,构建故事并以建构故事和扎根理论的文本分析为主,得出问题所在;第三部分,对策建议,针对问题进行分析,提供积极可行的解决办法与建议;第四部分,研究反思,对研究中的信度、效度、推广度以及研究伦理与道德进行反思,同时反思自身在研究中的成长与获益。
其他文献
移动群体感知是移动计算与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智能终端收集周围环境的感知数据,并将这些感知数据应用于各种创新性应用。感知信息质量是决定移动群体
已有研究表明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感受性会产生一定偏向的影响,导致对视觉选择中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项目较不匹配的项目感受性要高。同样,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工作记忆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