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医保及新农业合作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数量日益增多、生存期不断延长。但由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疾病的不可逆性及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长期性,此类患者往往面临巨大的精神及经济压力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威胁、生理功能的下降、通路建立和修复过程中反复住院、失业、筹钱治疗、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的减弱、严格的饮食控制、长期服药、对生活失去信心等,这些因素对其疾病本身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已不容忽视。目前国内还没有具体的关于城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是否在诊治、经济负担、生活质量和心里状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临床对比资料,本文就2010年11月-2011年10月在河北省2所省市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01例患者及3所县级二级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25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全面认识现有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初步对比了河北部分地区城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就诊、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 对象与方法:本研究调查了自2010年11月-2011年10月在河北省2所省市三级甲等医院,即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及邢台市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01例患者及3所县级二级医院,即宁晋县中西医结合医院、藁城县医院及赵县人民医院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125例患者。应用调查问卷(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表、血管通路调查表、经济及心理状态表)收集资料。由研究者本人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采用统一的解释语言,指导患者填写问卷。本文采取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①河北部分地区城乡患者一般情况的对比:城乡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频率及透析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城市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乡村组,乡村组仍有文盲22例(17.6%);城市组家庭常住人口数3±2人,乡村组4±3人,乡村组以大家庭为主;城市组距透析室平均距离10±28公里,乡村组距透析室平均距离15±20公里(P<0.05),乡村组距透析室距离远于城市;城乡患者原发病均以原发性肾脏病为主,分别为30例(29.7%)、36例(28.8%),但乡村组不清楚自己原发病的25例(20%),明显多于城市组。②河北部分地区城乡患者在诊疗方面的对比:城乡患者首次就诊时血肌酐已升高人数均超过一半,分别占62.4%、76.8%;城市组患者确诊慢性肾脏病的医院及告知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医生均以省、市级医院居多,最终由医生直接帮助患者做出血液透析选择的有56例(55.4%),患者个人在全面了解各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后做出选择的有30例(29.7%),医生告知需要透析治疗后,城市组有40例(39.6%)在一周内即开始血液透析治疗,延迟透析的原因以住院期间医疗安排为主,占41例(40.6%);乡村组患者确诊慢性肾脏病的医院及告知需要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医生以县、省级医院居多,绝大多数患者由医生直接做出血液透析的选择,占100例(80%),患者个人在全面了解各种肾脏替代治疗方式后做出选择的有22例,占17.6%,乡村组大部分患者在被告知需要透析治疗后一个月内开始透析治疗,占47例(37.6%),延迟透析的原因以经济压力太大导致尽量推迟透析时间为主,占41例(32.8%),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乡村大部分患者就诊时血肌酐已升高,往往在县级医院确诊,转诊至省级医院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对透析方式不甚了解,由医生直接帮助其做出血液透析的决定,当医生告知需行血液透析治疗后,自行延迟透析时间,延迟透析的原因主要为经济压力过大;城乡多数患者均在心理上无法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待出现严重症状时急诊透析,分别占65例(64.4%)、75例(60%);③河北部分地区城乡患者血管通路的对比:城市组有65例患者未被告知在血液透析前需预先建立好长期血管通路,占64.4%,在被告知的36例患者中仅15例遵医嘱预先建立长期血管通路,乡村组有106例患者未被告知在血液透析前需预先建立好长期血管通路,占84.8%,在被告知的19例患者中仅4例遵医嘱预先建立长期血管通路,(P<0.05),乡村组绝大多数患者未被告知需提前建立血管通路为维持性血液透析做准备,在被告知的患者中,遵医情况较城市组差;城乡患者首次透析使用的血管通路均以临时导管最多,城市组以颈内静脉置管居多,占60例(69%),乡村组以股静脉居多,占55例(67%);目前使用的血管通路均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主,但乡村组有60例(48%)患者应用动静脉直接穿刺行首次透析治疗,远远多于城市组;城市组患者以透析<1个月时即建立长期通路为主,占57例(56.4%),乡村组患者透析<1个月及>3个月时建立长期通路分别占45例(36%)、25例(20%),(P<0.05),乡村组建立长期通路前耗时长于城市组;城市组临时导管在体内留置时间以2个月居多,占29例(28.7%),乡村组以3个月居多,占26例(20.8%);临时管使用过程中城市组70例(69.3%)未更换导管,无人出现功能不良、出血,导管并发症以感染、堵塞居多,各5例(5%),乡村组69例(55.2%)未更换导管,并发症以感染居多,占7例(5.6%),均(P<0.05),乡村组临时中心静脉置管以股静脉置管为主,导致导管感染率较高;城乡患者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4~6周开始使用者最多,分别为27例(26.7%)、49例(39.2%);首次应用动静脉内瘘穿刺的原因均由医护人员判断认为成熟为主,分别为80例(79.2%)、87例(69.6%);内瘘使用第一个月的情况城乡均以流量稳定,无血肿为主,分别为75例(74.3%)、87例(69.6%);城乡患者内瘘应用时间均在1~5年之间最多,城市组为29例(28.7%),乡村组为51例(40.8%),此几项均(P>0.05),城乡患者在动静脉内瘘的应用方面无统计学差异。④河北部分地区城乡患者经济情况的对比:城市组患者家庭常住人口2010年净收入在一万元以上、五万及五万元以下者最多,占66例(65.3%),曾筹钱治疗者61例(60.4%),医疗保险以市医保、单位医保为主,患者每年医疗总体花费在7~9万最多,占40例(39.6%);乡村组患者家庭净收入≤1万者最多,占71例(56.8%),曾筹钱治疗者98例(78.4%),125例(100%)患者均有医疗保险,其中绝大多数为农业合作医疗保险,占110例(88%),患者每年医疗总体花费在4~6万最多,占67例(53.6%),均(P<0.05),乡村组患者家庭净收入较城市组明显偏低,筹钱治疗比例高于城市组,医疗保险以农业合作医疗保险为主,放弃规律用药及定期化验检查以降低每年医疗总花费,但其花费与家庭总收入相比,仍家庭负担较重。⑤河北部分地区城乡患者生活现状及满意度的对比:城乡大部分患者均可严格控制饮食并遵医嘱严格服药;生活满意度主观评估城市组患者平均5.030分,其中打零分患者16例(15.8%),乡村组患者平均3.744分,其中打零分患者41例(32.8%)(P<0.05),乡村组患者普遍对生活满意度较低,对生活绝望的患者明显多于城市组。 结论:1、随着河北部分地区新农业合作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和各基层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的建立,乡镇患者有机会长期依赖血液净化生存。 2、河北部分地区基层医院医护人员对终末期肾脏病的认识水平及透析患者的管理不断完善,农村患者得以及时发现及治疗肾脏病。但在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随访及长期血管通路的提前告知、尽早建立方面仍有不足,临时置管的操作及护理、并发症的防治方面仍有欠缺,导致临时导管在体内留置时间较长,感染率发生较高。 3、河北部分地区农村患者与城市患者相比,普遍存在健康意识差,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及治疗方式不甚了解。 4、河北部分地区农村患者与城市患者相比,经济压力较大,生活满意度较低。 5、河北部分地区城乡患者对透析的准备工作均不充分,普遍存在心理上无法接受透析治疗,待出现严重症状后急诊透析,未预先建立长期通路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