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众多民族创造的历史文化瑰宝,它集冶炼、铸造、音乐、美术、舞蹈为一体,熔各民族经济、文化为一炉,是我们研究古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民族历史与文化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实物资料。国内外铜鼓研究学者一致认为研究古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民族,不能不研究铜鼓。而作为古代铜鼓的八大类型之一的石寨山型铜鼓,分布广泛,花纹繁美,形制承前启后,是古代铜鼓研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学术界对石寨山型铜鼓的研究不可谓不多,成果不可谓不丰富,但是在这些研究成果中,鲜有关于石寨山型铜鼓的系统研究成果,对于石寨山型铜鼓的某些问题尚需深入探讨。本文在系统梳理石寨山型铜鼓基本资料的基础上,对石寨山型铜鼓的起源、发现和分布、分式和年代、传播、用途和纹饰内涵等问题做作出分析和研究。
本论文所要研究的石寨山型铜鼓是按中国古代铜鼓研究会分类方法进行分类的一类铜鼓,该类铜鼓相当于黑格尔Ⅰ型鼓、汪宁生铜鼓分类中的B型鼓、李伟卿铜鼓分类中的Ⅰ b式鼓,越南学者命名的东山铜鼓中的A式和B式鼓。
石寨山型铜鼓以首次发现该型铜鼓的地方云南晋宁石寨山而得名,石寨山汉代墓葬出土的一批铜鼓为代表,流行于战国中期至东汉中晚期。此类铜鼓造型精美,纹饰刻划细腻。整体由鼓面和鼓身组成,鼓身明显分为胸、腰、足三段,胸部膨胀,直径大于鼓面,收腰,足部外侈呈喇叭状。鼓面装饰有太阳纹、云雷纹、圆点圆圈纹、锯齿纹和鸟纹;胸、腰部位装饰有船纹、羽人舞蹈纹、牛纹和鹿纹等。
石寨山型铜鼓器型是万家坝型铜鼓的继承和发展,但作为一个新的铜鼓类型,它起源于中国云南滇池区域的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并以此地为中心向周围传播,以至广泛分布于滇、桂、黔、蜀以及以越南为分布中心的东南亚各国。
在广泛收集石寨山型铜鼓材料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将石寨山型铜鼓分为5式,第Ⅰ式鼓包括云南除文山以外各地发现的铜鼓,年代为战国中期至西汉中期;第Ⅱ式鼓包括云南文山地区发现的鼓以及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鼓,年代为西汉中期至晚期;第Ⅲ式鼓包括文山的开化鼓以及越南的玉缕Ⅰ、黄下、古螺Ⅰ、沱江、庙门Ⅰ鼓,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第Ⅳ式鼓包括贵州茅台鼓、广西鹿寨鼓、越南东山鼓中的部分A型鼓(A 型鼓中除玉缕Ⅰ、黄下、古螺Ⅰ、沱江、庙门Ⅰ号鼓以外的鼓)和所有的B型鼓,年代为东汉中期;第Ⅴ式鼓包括云南石寨山 M10∶3鼓、腾冲碗窑小钟山鼓、威信鼓以及越南老街的5面鼓(LCⅠ、LCⅡ、LCⅣ、LCⅤ、LCⅥ),年代为东汉中晚期。石寨山型铜鼓上的纹饰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铜鼓民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图解,反映了南方民族以太阳神为主神的多神崇拜。
石寨山型铜鼓经历了从容器到神器和礼器、重器、乐器、贮贝器的发展过程,作为礼器和神器是石寨山型铜鼓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也是石寨山型铜鼓的根本属性,在任何场合中使用的石寨山型铜鼓都不能排除其通神祭祖的功能。石寨山型铜鼓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宗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