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康熙以后,长期安定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经济,使士人队伍扩大,并为士人从事文化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就诗歌方面而言,乾嘉时期诗人的数量几乎成倍地超过此前同样长的时期。我国传统士人的最高理想,并不是在文化事业方面取得成就,而是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即使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他们也热衷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研究治国之道,批评现实政治。然而,从顺治间开始,清最高统治集团对士人实行科场牢笼、官场控制和文字狱镇压,至乾隆帝,这三手和他的极端的专制结合起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嘉庆时,除了文字狱外,其他两手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改观。在乾嘉时期的科场,“士不遇”和“士晚遇”的现象十分明显。在官场,汉族士人无法展其志、行其道,且官场风波险恶。士人们深知很难在政治方面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许多读书人淡于科场或绝意科场,许多官员在盛年就主动退出官场。大量的官员和在野士人,他们知道建功立业无望,就主动到文化领域去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创造了“乾嘉之学”的辉煌成就,也在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研究乾嘉间三十多位比较有名且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根据乾嘉间诗人生存状态的某些特点,本文将他们分成五大类: 一、达官诗人,京官四品以上,地方官三品以上; 二、中下级官员诗人,即除了达官诗人以外的仕宦诗人; 三、盛年脱离官场的诗人,凡五十岁前脱离官场,此后未复出者; 四、淡于科场或绝意科场的诗人; 五、困于科场的诗人。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他们的生存状态入手,分别对他们各自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以及在诗坛上的地位作了详细的研究。通过研究,本文认为: 一、许多诗人未能进入官场,许多诗人盛年退出官场,这就使在野诗人的总体实力大大增强,而官场诗人的总体实力则相应减弱。诗坛的主力已经完全在草野,诗坛的领导力量也已经完全在草野。诗坛已经相对独立于官场。二、这一时期是诗歌理论探索的活跃期。这些诗歌理论有若干共同之处,反映了诗歌创作的某些规律。此外,它们各自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但忽视诗歌与社会政治之间的关系,是它们共同的弱点。三、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内容方面远不足以称丰富,没有起到诗歌应有的某些社会作用,特别是批评社会黑暗面的作用。四、这一时期诗歌艺术风格多样化。诗人们都以鲜明的艺术个性为追求目标。他们几乎都在艺术表现方面下了极大的工夫,并确实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面目。崇尚阳刚之美的诗人比较多,但由于许多诗人所作缺乏风骨,只是在词句方面下工夫,因而真正具有阳刚之美的诗歌并不多。五、严酷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乾嘉时期诗歌创作总体成就不如清初和晚清高的主要原因。六、乾嘉诗人在诗歌理论方面的探索和在诗歌艺术表现方面的追求,实际上为道咸以降清诗的繁荣作了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