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是从文化传统和现实因素的角度考察战后英国对欧政策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轨迹。从战后英国对欧政策的历史进程中展示文化因素在各个时期的不同影响所在,疏理了英国文化与对欧政策相互联系的发展脉络,试图揭示出文化因素是决定战后历届英国政府对欧政策的一种深层次的动因。 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政治、经济等因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因素,特别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则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有着长期深远的影响。英国人独特的民族性格、经验主义、以及帝国情结、岛国心态等,对英国的欧洲政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英国在欧洲历来采取“扶弱抑强”的均势政策和建立在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光荣孤立”政策,二次大战后英国尽管步入了相对衰落的历史发展时期,大国情结依然不改。至20世纪60年代初,面对欧洲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其既定欧洲政策陷入困境而不能维护它在欧洲的利益,导致英国开始转向欧洲。20世纪60、70年代英国外交战略虽然实现了重点面向欧洲的转变,但仍存在“大西洋主义”与“欧洲主义”之争。布莱尔1997年上台后采取了较为积极的对欧政策,使得英国在欧盟中的地位得到提高。然而,由于国内政治传统和现实的制约,在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布莱尔政府仍只能采取观望政策。 纵观英国与欧盟关系的历史,英国人对欧洲大陆的新制度总是始于不屑一顾,继而瞻前顾后,最终无奈采纳。说明战后历届英国政府的对欧政策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延续性,文化因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人们经常用工业革命、海上霸权、世界工场、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帝国情结、英镑情结等许多特有的词汇来描述和分析英国曾有过的辉煌以及回落过程中的无奈。 “欧洲”,是现代英国政治中最具分裂性的话题。英国作为一个欧洲国家,其民族利益和政策重点集中在欧洲,逐步回归欧洲可视为英国一种无奈而理性的选择。数个世纪的辉煌在历史、文化、制度、社会生活、民族心理上沉积太多,以致形成了一个无法卸下的包袱,使得多数英国人尤其是政治家在思考和决策时无法不受昔日帝国成就的影响。即使在今天的世界中,英国仍不时表现出非常独特的一些方面,需要人们用心去探究和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