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可以为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调整提供行为规范。道德观则是社会公共生活准则,具体要借助社会舆论、文化教育、传统习惯以及理想信念等来得以维持与实现。道德本身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形式,可以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发展提供能动支持。自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来,综合国力日趋增强,尤其是经济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同时,各种极端私利化、享乐主义等道德示范也开始泛滥。原因就是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人们思想价值观念面临着巨大的冲击,“是”与“非”,“善”与“恶”在社会转型期日渐模糊,道德评价标准也缺乏明确表述,在价值取向上也存在较大问题。若是这些问题无法得到有效、彻底的解决,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形成阻碍。据此,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基于时代高度,系统梳理近现代西方道德观,同时分析并把握社会道德观的演变与发展规律,由此引出其发展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道德观。我国目前处于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就如何构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正确的道德观念,是摆在眼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首先我们就要清楚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内涵、核心、以及他的原则。只有真正掌握这些内容,才能在我国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建立良好、规范的道德价值体系,使人们自觉规范其的行为活动,从而促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健康发展,以此来共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筑中国梦。因此,深入、全面探讨社会主义道德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还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对伦理学界理性主义道德观和非理性主义道德观的概念做了明确的区分,并详细介绍了除共产主义道德观外的其他几种理性主义道德观的范式,其中包括自我为本位的利己主义、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功利主义、彰显善良意志的动机论以及强调结合情境的实用主义,以及非理性主义以情感和社会习惯为基础的道德范式和基于个人权力意志的道德范式,分别简述了各种不同道德范式形成、基本内涵及其贡献和局限性。第二章,论述了道德观的演变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对其历史根源做了简单的分析,包括:第一阶段,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称为朴素道德观的时期;第二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主体的,称为阶级道德观时期;第三阶段,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称为共产主义道德观时期。第三章,通过明确社会主义道德观是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涵,全面践行集体主义为核心,坚持公平公正为主要原则等内容来系统阐述社会主义道德观。第四章,从经济、教育、创新实践等方面,就如何完善社会主义道德观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使其能够真正在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路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