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佛教起源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竺法崇创建的长沙麓山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湖南佛教衍生出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寺院,其中长沙麓山寺等六所被定为国家重点寺院,南岳南台寺等四所则是中日佛教史上公认的禅宗祖庭。湖南佛教文化在东亚佛教乃至世界佛教占有的重要地位。然而在经历多次战乱和灭佛事件后,湖南地区遗存下来的古代寺院并不多,更为遗憾的是,多年来针对它们开展的系统性研究亦很少。此外,湖南古代寺院受到佛教、儒家、道教等多元传统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致佛道同处、儒释道文化共生的现象普遍出现。从显性层面来看,道观与寺院相互转换、寺院与书院合并的情况很多。因此,本文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湖南古代佛教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广泛调研和系统分析,力图针对湖南古代佛教寺院在建筑层面上得出合理结论,并为古代寺院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根据省内32所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寺院的调研结果和其中24所的详细测绘资料,绘制出200余张平面图、立面图及相关分析图,结合近万张自摄照片和各地志书对湖南古代寺院的空间形态、建筑型制及装饰艺术等进行了详细分析,着重研究多元文化与湖南古代寺院建筑间的关系并得出了相关成果。在寺院分布方面,统计出湘南地区特别是南岳地区的寺院最多且分布密集、湘中地区次之、湘西地区最少的结论;在选址与环境方面,分析出寺院建筑普遍注重与周边建筑的平等关系;在整体格局方面,得出了寺院否定永恒与固有的整体建筑格局、不遵循单一营建模式的结论;在空间形态方面,归纳出寺院基本遵循“佛”、“法”、“僧”的功能组成、兼具各朝寺院建筑风格的特点,同时湖南的道教宫观与寺院经历了功能上互相转变与共存的过程。祭祀文化使部分寺院存在一定的祭祀关帝和南岳圣帝的空间。在建筑型制方面,从历史渊源、总体分析、主要塑像、平面分析、尺度规模、立面形态等六方面进行详细剖析,深入分析了钟鼓楼、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等十二种寺院建筑;在装饰艺术方面,总结出寺院建筑普遍选择自然装饰题材,其建筑色彩处理得低调朴素,对自然界中材料的使用也尽可能注重其可循环性。全面总结出湖南地区(包括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在佛教寺院建筑装饰艺术上的呈现。以上六个方面立足多元文化对寺院建筑的影响,同时结合467所古代寺院的规模统计表、30份现存寺院现状评估表和36份寺院建筑图,部分形成了湖南寺院数字化信息档案,为今后的湖南省内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与宗教文化管理提供了信息化依据,弥补了湖南古代寺院建筑评估和数字化保护的不足。全文分10章进行阐述:第1章为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的背景、意义、文献综述、内容与框架等;第2章阐述了佛教、道教、儒家等多元文化的基础内容;第3章探讨了湖南佛教及寺院的发展概况;第4、5章研究了多元文化与湖南古代寺院空间形态的对应性;第6、7、8章重点分析了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湖南古代寺院选址环境、空间形态、建筑型制与装饰艺术;第9章分析了湖南不同地区的典型寺院案例;第10章论述了湖南佛教及寺院的现代适应性,最终提出了顺应现代信众礼佛需求的建筑宗教空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