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尽能新有余——唐书从“尚法”到“变法”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di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漫长的书法发展史上,“唐人尚法”是后世对于唐代书法整体风貌的最初认识,这一提法最早是由明末清初的诗人、书家冯班在他的《钝吟书要》中提出的;“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后来,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书学家梁巇在《评书帖》学书记中改成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虽然这种提法在书学界始终有所争议,但梁巇的提法还是得到了书学界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书学史上的正统提法。在此基础上,多少学者对晋、唐、宋书学史的研究都是由“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为基础展开的,并取得了诸多非凡成就,如王镇远先生的《中国书法理论史》、朱关田先生的《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和由刘正成先生为主编的《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等。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梁巇这一高度概括性的提法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争议之声日起,专题性的研讨如张克峰先生的《唐尚法论质疑》、张世杰先生的《唐人尚法源流考》等等。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高峰期的唐代最有活力的书学分子,唐代书法家都努力寻找自己的书法语言,发现书法艺术中的真我,执拗的求索造就了唐代个性特点都极为突出的各类书家,也使唐书能够成为中国书法发展长河中成为最耀眼的明星,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重新审视梁巇在200多年前的提法。  遗憾的是,现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大多数都是从唐代一些著名的书家如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诸家的字形上着力展开的,对李唐时期字形本身的演变、发展关注较多,例如,多数文献在谈及唐人尚法时,总会举出“唐楷”的例子来论证唐人对法度的推崇已达到后人无以附加的程度,而或多或少的忽视了时代对唐朝人们普遍审美观念的影响及“唐人尚法”这个提法本身是否过于笼统。这不得不说是由于“传统思维”而带来的一种僵化的研究局面。其实书法艺术之博大,不仅仅局限于书法字形本身,我们更应该注意到整个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以及书法艺术对社会的反作用。一种书法风格的形成与一个人的个性,一个时代的风俗休戚相关,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对一个时代的普遍映像就以偏概全的为这个时代下一个定义。  本文正是基于此种观念,以“唐人尚法”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古代书论对唐代书法的评价总结,以求进一步完善对唐代书法的研究。文章第一章先从唐代“尚法观”的起源着手,探究此提法的来源,然后论述“唐人尚法”的影响范围以及初唐时期“尚法”原因分析,揭示“尚法”对当时及后世的重大意义,第二章阐述中唐时期“变法”已是大成,这章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变法”大成的思想原因,唐代学术的新趋势与新思潮对书法的影响,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式微与儒学在唐代发展对书风的导向作用,第二、三节是以唐代两位大家为例论证“变法”在唐代书坛已是大成,阐述褚遂良和颜真卿对自我书风的不懈追求。第三章是以行、草、隶、篆等不同书体在唐代与时俱进的不断演变,以证唐书发展史附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并非个别书家的率性而为,本章最后一节扼要阐述一些唐代著名书家的个人成就及对后世的范式意义,最后一章为文章的结论部分,全面总结唐代书家在书法上求新求变的艺术突破和后世对唐代整体书家积极创新的赞赏态度。
其他文献
古老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沉淀是先祖留给我们的巨大宝藏,其中最美、最绚烂的便是中国传统吉祥图形。在漫长的岁月里,古代的人们创造了许多向往、追
儿童插图是为儿童创作的图画。儿童的年龄和认识能力决定了儿童插图的创作在表现风格、造型设计、色彩运用上要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审美要求、接受能力并且有助于他们的健康
从某种程度上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书法复兴是以书法展览的方式得到体现的。书法展览既是书法复兴的伴生物,也是它的催化剂。从近20年的书法发展来看,展厅效应改变了人们欣赏书法的角度,突出表现在对大幅作品的青睐、对行草书体的偏重、对作品装潢的倚重等。追逐展厅效应,也潜在地改变着我们的创作方法。本文探讨了展厅效应对当代书法创作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正面影响包括取法的多样性、对书法空间表现力的深度挖掘,负
作为信息传达的工具,现代海报曾经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如今,传统印刷条件下的平面设计观念及方式面临着新的变革,它的延续和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又面临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