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选用了1,10-邻菲啰啉衍生物[二-吡啶-(3,2-d:2,3’-f)-二氮萘(dpq)]和咪唑衍生物[1,4-二(1-咪唑基)丁烷(biim-4),1,4-双(咪唑-1-亚甲基)苯(bix)]作为主配体,以不同的有机羧酸为辅助配体,分别与不同的主族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合成了17个新的配位聚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及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的金属离子或有机含氮含氧配体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同时对其中一些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荧光性质等进行了研究。1.采用刚性的dpq作为主配体,不同的有机羧酸[2-硫乙酸基烟酸(2-H2CMSN)、二巯基噻二唑二乙酸(H2ADTZ)、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5-SSPIA)、2,2’-联苯二甲酸(H2BDC)]为辅助配体,与不同的主族金属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反应合成了6个新的配位聚合物,展示了从双核到二维的不同结构,探究了不同的金属离子和有机羧酸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Ni2(dpq)2(BDC)2(H2O)5]·H2O (1)[Pb2(dpq)2((BDC)2]·H2O (2)[Pb(dpq)(CMSN)](3)[Cd(dpq)(CMSN)(H2O)](4)[Cd(dpq)(ADTZ)](5)[Cd2(μ3-OH)(dpq)2(SSPIA)]·H2O (6)化合物1是双核的结构,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3D的超分子骨架。化合物2是一个0D+1D的结构,同时包含双核Pb(II)结构单元和1D左/右手螺旋链结构,通过氢键作用形成3D超分子框架。化合物3通过2-CMSN阴离子连接相邻的Pb(II)离子形成2D网络,最终通过π–π堆积作用形成3D超分子。化合物4是一个1D链,最终通过π–π堆积作用拓展为2D超分子层状结构。化合物5为2D的(4,4)网络,而化合物6展示了四核CdII簇的2D网络,拓扑符号为(43)2(46·66·83),通过π–π堆积相互作用形成3D超分子。化合物结构的差异性揭示了中心金属不同的配位模式和有机羧酸不同的配位点、灵活性对构筑目标化合物有很大的影响。2.采用柔性的biim-4和半刚性的bix为主配体,两种含硫的有机羧酸2-H2CMSN和H2ADTZ为辅助配体,与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合成了11个新的配位聚合物,研究了不同的金属离子和有机羧酸对配合物结构的影响。[Zn(2-CMSN)(biim-4)](7)[Co2(2-CMSN)2(biim-4)(H2O)4](8)[Ni(2-CMSN)(biim-4)0.5(H2O)2](9)[Cd(2-CMSN)(biim-4)0.5(H2O)2](10)[Cd(ADTZ)(biim-4)1.5]·5H2O (11)[Ni(bix)1.5(2-CMSN)(H2O)]·2H2O (12)[Co2(bix)2(2-CMSN)2(H2O)]·H2O (13)[Cd(bix)(2-CMSN)(H2O)](14)[Zn(bix)(2-CMSN)]·2H2O (15)[Cd(bix)(ADTZ)(H2O)](16)[Zn(bix)(ADTZ)]·H2O (17)化合物7–11是基于柔性的biim-4配体的配位聚合物。化合物7是2D波状网络,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了3D超分子框架。化合物8–10是相似的2D (4,4)网络结构,其中8和10最终由氢键作用连接2D层形成3D超分子。化合物11展示了3D金刚石型结构。化合物12–17是基于半刚性的bix配体的配位聚合物。化合物12是1D阶梯状的双链结构。化合物13和14是同构的,为2D网络。化合物15是由1D [Zn-L]n‘’-型链和双金属Zn2(2-CMSN)2循环单元构筑的2D结构。化合物16为2D波状网络,拓扑符号为(3·52)(32·53·64·7)。化合物12–16最终都是通过氢键作用将结构拓展为3D超分子。化合物17展示了一个3D四重互穿的金刚石网络。化合物之间结构的差异性表明了不同的中心金属离子和有机二羧酸对配合物结构有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