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前身为京师高等实业学堂,1903年筹建,1904年9月开学。开办之初设立机械、电机、矿冶、应化4科。1907年正式开办本科。1912年,工学院将矿冶一科停办,并于1913年增设机织科。此后,工学院院名经历数次变更,于1929年6月更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西迁西安。抗日胜利后,工学院未能成功复校,而是继续留在西北地区为中国的高等工科教育事业奉献力量。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的建立开创了北京地区高等工科教育的先河,西迁之后又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日后西北地区高等工科教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西部的战略性大开发储备了后续力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在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和科学技术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作者查阅了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等相关文献;考察了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在北平和西安时期的遗址。在工科教育史及科技史的视角之下运用文献分析、统计对比、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的筹建背景及概况、管理组织、教育教学、成就及贡献和附属机关这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的历史原貌,展示了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所具备的特点。作者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一、叙述了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的筹建背景及其概况,介绍了在中目甲午战争之后,国内开始提倡“实业救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国立北平大学上学院应运而生的过程,同时阐述了工学院初创之时的概况。二、通过对原始材料的归纳与总结,论述了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的管理组织情况。介绍了工学院的行政管理组织和学生组织及学术团体。三、通过对原始材料进行归纳、统计分析、整理对比,总结出了工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及其特点,讨论了对当今相关问题的启示。并且介绍了工学院所用教材情况以及相应的津贴制度。四、介绍了工学院在油漆工业、酒精工业、造纸工业等领域内的成就。对工学院发表的学术性文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探讨了工学院为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以及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学术交流所做的贡献。五、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统计分析,介绍了工学院各系工厂的规模及其生产情况,展示了工学院图书馆的规模及藏书状况等。文章得出的结论是:与洋务运动时期的工科教育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办的工科院校,如,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等,推动着中国近代工科教育向着系统化和体制化迈进了一大步,并且在教学的各方面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国立北平大学工学院在重视技术的实用性价值的同时,也强调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对工学院教授的留学背景、所用教材以及翻译引进西方学术著作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工学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近代技术向中国的传播,加快了技术本土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