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来源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科门诊和病房的患者,且符合纳入标准确诊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经过对研究对象的综合分析,深入了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发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期望对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更加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完善的诊疗方案。 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职业、发病节气、发病诱因、中医证型、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数据,进行整理,运用SPSS22.0数据库软件综合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纳入IBS-D患者104例,其中男性59例(56.73%),女性45例(43.27%),男女比为:1.31∶1。最年轻的就诊患者18岁,年龄最大者85岁,年龄第一四分位数(Q1)=36岁,第二四分位数(Q2)=47岁,第三四分位数(Q3)=60岁,四分位距(IQR)=24岁;最短病程为1个月,病程最长者40年,Q1=2年,Q2=4年,Q3=8.75年,IQR=6.8年;文化程度方面,初中、高中及中专学历的患者人数最多,占51.92%,其次是大学或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3.27%;工作性质、职业方面,从事非体力劳动的患者占89.42%,其中普通职员的发病率最高,占50.96%,其次是退休的职员或干部,占25.00%;诱因分布方面:感受外邪+进食生冷油腻>进食生冷油腻>情绪刺激+进食生冷油腻>感受外邪>情绪刺激>外邪+情绪+饮食>过度劳累。 2.证候特点及相关因素 本研究在中医证型上分为脾虚湿阻型、脾胃湿热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4个证候类型,其中脾虚湿阻型患者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1.73%,其次是脾胃湿热型占27.89%,肝郁脾虚型占21.15%,脾肾阳虚型患者最少,占19.23%。经统计学分析,各证候类型与患者的性别、青中老年年龄分段、职业、等因素均无统计学意义。 中医证型与患者的发病诱因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36.36%的脾虚湿阻型患者发病无明显诱因,肝郁脾虚型患者主因情绪刺激而发病,占该证型总人数的81.82%,脾胃湿热型患者最主要诱因是进食刺激性食物,脾肾阳虚型患者主因感受外邪或(和)进食生冷发病,占40.00%。中医证型与文化程度之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越高各证型发病的人数亦越多。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夏季是脾胃湿热型多发季节,占该证型的51.72%,冬季是脾肾阳虚型患者多发季节,占该证型的55.00%。 中医证候与兼证方面,肝郁脾虚型患者中40.91%的患者有兼杂证候,分布为夹阳虚、夹湿盛、夹湿热;脾虚湿阻型患者中42.42%的患者兼杂有阳虚和湿热等证候;脾肾阳虚型患者中兼证夹气滞、夹湿盛的患者各占5.00%;脾胃湿热型患者中兼杂证候的人数比例最少,占该证型的3.45%。 3.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关影响因素 病情严重程度方面,中等程度最多,占38.46%,其次是轻度患者,占35.58%,重度最少,占25.96%;出现腹痛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6.92%,腹胀的阳性率为54.81%,病情严重程度与腹痛、腹胀间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密切相关,随着腹痛、腹胀程度的加重,疾病的严重程度亦随之加重。病情严重程度与患者的性别、病程以及中医证型特点等因素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本研究IBS-D患者最常见的证型是脾虚湿阻型,其次为脾胃湿热型和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最少; 2.本研究IBS-D患者证型与发病诱因相关,脾虚湿阻型患者最常见为无明显诱因发病,脾胃湿热型患者的诱因主要是进食刺激性食物,肝郁脾虚型患者诱因主要为情绪刺激; 3.本研究IBS-D患者证型与文化程度、发病季节具有相关性,文化程度越高发病率越高,夏季脾胃湿热型多发,冬季脾肾阳虚型多发; 4.本研究IBS-D患者多有证候兼杂的情况,以夹湿盛、夹阳虚、夹湿热者居多,临床实践中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切勿拘泥于固定的辨证分型; 5.本研究IBS-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年龄、病程等一般因素间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我们在诊疗过程中仍应以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为主要参考资料,以更好的指导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