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农村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稳定。本文主要对当时农村经济状况与政府为“复兴”农村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政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全文分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二三十年代农村的基本情况
本部分分析当时农村的经济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当时农村总体经济情况是:农村的生产力没有多少质的进步,生产技术没有创新,生产工具也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当时农村土地兼并问题严重并引发农民失地,土地荒芜,农民失业;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导致农作物的减产;农村金融日趋枯竭,大量游资淤积都市。
农民的生活没有保障,大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无法对农业进行各种改良,农产品竞争力减弱,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也都无法为继;农村人口平均寿命只有35岁,人口死亡率很高,人口实际增长率较低,劳动力缺乏;农村教育极度落后,文盲增多,农业科技也就更难以推广。
第二部分:二三十年代农村破产原因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从国外因素和国内因素、政府因素和非政府因素进行分析。
农村的破产有其几千年来的封建痼疾和天灾人祸的原因,也有长期累积起来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的原因。本文主要从政府行为的“作为”和“不作为”角度出发,分析当时农村破产的各种原因。
从国际大环境来说,在当时世界经济危机中,中国农产品由于技术落后,在世界市场上迅速地被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的原料所排挤。
从中国国内来说,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再加上农民对新技术的本能排斥,使生产技术越来越落后,竞争力越来越弱,最后连简单再生产也变得困难了。加上突如其来的天灾,农民雪上加霜,农村经济的破产不可逆转。
南京国民政府机构设置职能交叉,行政开支巨大,再加上兵差泛滥,军费种类繁多,占用了大量资金和劳动力;赋税沉重,破坏了农村仅存的一点生产力;饥荒发生后,部分地区救济不力,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农产品统制政策,挫伤了农民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政府的“不作为”使农村破产进一步加剧。
第三部分:“复兴”农村中的国民政府面对已经破产的农村经济,南京政府采取一些措施予以拯救。但是由于政府认识水平的局限,有些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措施未能出台,有些措施不到位,有些措施执行不力,加上措施实施效果的滞后性,所以“复兴”农村的效果是有限的。
政府拯救农村经济破产的措施中确实做过不少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加强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使农作物的产量有了增加;设立了农业试验机构,推广农业改良与防治病虫害技术,研究新品种高产农作物,开办化肥厂;在救灾的过程中,政府对灾情的防控在技术和实际运用中有很大提高,建水文站进行灾害预测,注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水利建设;通过法律形式规定救灾准备金的筹集;另外,政府实实在在地废除了一部分地区的苛捐杂税,减轻农民的实际负担,这对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同时政府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在农村中扫盲,在大学培养专业人才;最长远最实际的要算交通的改善,公路铁路环境的改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是,有一些好的措施却没有贯彻到位,成了一纸空文。如:政府试图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废除各种田赋附加,可是由于领导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为了缓解农村资金短缺,解决生产萎缩,农业经济停滞不前的境况,南京政府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金融政策,设立金融机构对农业进行扶持,可是结果却成为一些地主、官僚剥削农民的工具,违背了当初设立金融机构的初衷。
第四部分:南京国民政府十年来的农村政策评价
南京政府并没有使农民从根本摆脱封建的压迫和剥削,但是,在30年代中后期,政府努力对农村经济进行改革,制定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1936年的全面繁荣是南京政府的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开始,对于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改革所做的努力,我们表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