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一方面固守着传统政治思想的主体不放,把封建礼教和君主专制看作是政治的根本;另一方面又把西方的一些政治文化,如外交理念、法律思想、教育机制等引进中国,并参照西方对中国的行政制度和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使其政治思想带有少许现代特征。但是,这种简单的中西调和并不足以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给其带来质的飞跃,促使其自然地转化为现代政治思想。不仅如此,洋务派政治思想由于排斥民主与法治,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转化有较多的冲突和抵牾之处,这就在实践中阻碍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发展。但是不可否认,洋务派政治思想中融入的一些现代理念,为此后资产阶级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提供了新鲜的养分。本文认为,洋务派政治思想以中国传统的经世实学思想、君为政本思想和西学中源论为理论基础,把传统政治思想加以改造,创造出以“中体西用”论为代表的新型政治思想。这些思想对晚清中国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参考价值。在洋务派的倡导和实践下,晚清中国创立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工矿企业;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武装力量;培养了中国第一代近代科技、文化人才;促进了东西方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并部分地实现了政治体制的创新,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局面。从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来看,洋务派政治思想的确为新旧思想的转换搭建了一座缓冲和过渡的平台,尽管它本身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政治思想的窠臼。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洋务派政治思想对晚清的内政和外交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中国的政治体制转换和政治民主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也是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最大价值。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三大块:绪论、主体和结语。主体分为四章,结构如下:第一章:洋务派和洋务思想。该章分三节介绍了洋务派的产生和形成、洋务派的实质和洋务思想,主要是为论述洋务派政治思想做一背景性叙述。第二章:洋务派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该章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学术界一般都把“中体西用”作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思想的核心,甚至认为“中体西用”就是洋务思想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中体西用”思想不仅是洋务派政治实践的指导原则,而且是洋务派最具有理论价值的思想体系,但其理论化和系统化却在甲午战争之后,因此,“中体西用”不可能成为洋务派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其理论基础应当是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前在晚清兴起的“经世实学”思想、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君为政本”理念、以及为宣扬变法提倡西学的“西学中源”论。如果没有这些理论作基础,就很难理解洋务派为什么会在变法和改革的过程中,既学习西方,又不改变政体。第三章:洋务派政治思想论析。该章结合历史背景和现实政治发展概况,分别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等政治思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对其废科举、引西学、育人才、变成法、兴外交等观念进行了概括性总结,既肯定了洋务派政治思想的现代性,又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基本上揭示了洋务派在晚清内政和外交方面的立场、态度、作用和影响。第四章:洋务派政治思想的发展与转换历程。本章从晚清政治思想由传统到现代发展变换的视角出发,分别对早期维新思想以及资产阶级早期的民主思想与洋务派的政治思想做了一番对照和阐释,目的是说明洋务派内部的分离和洋务派政治思想的内部变异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产生准备了条件。通过对洋务派政治思想在发展过程中的两次重大变异的历史考察和梳理,基本上凸现了中国政治思想在晚清50年(约1860年—1910年)的完整发展脉络。结束语:紧密联系实际,对洋务派的政治实践做一番评价和总结,并就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提出了一些启示性的建议。本文意在通过对洋务派政治思想的研究,希望能打通整个晚清时期的思想发展脉络,以便让人对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清晰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研究洋务派政治思想,也有利于我们认清近代政治保守主义的本质,为当代中国的政治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促进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