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与卒中后3个月认知功能,探讨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因急性脑梗死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根据TOAST病因分型,选择符合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患者205例。详细记录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等血管危险因素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等一般资料特征。在卒中发作2周内完成磁共振检查。应用“总体脑小血管病评分”评价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应用蒙特利尔评估量表(MoCA量表)对入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对入组患者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排除假性认知功能损害。随访3个月后,再次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共192例完成随访并资料完整。根据“总体脑小血管病评分”分为0分、1分、2分、3分、4分共5组,分析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探讨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与脑卒中后各个认知域损害的相关性。 结果:(1)对5组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P=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r=0.426,P<0.05)与“总体脑小血管病评分”呈正相关。而5组患者的性别、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等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NIHSS评分、受教育年限与“总体脑小血管病评分”之间均未发现线性相关关系(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总体脑小血管病评分”(OR值2.196;95%CI1.533-3.145,P<0.05)和年龄(OR值1.246;95%CI1.145-1.357,P<0.05)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而受教育年限(OR值0.756;95%CI0.664-0.861,P<0.05)是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常见危险因素后,年龄(P<0.05)、受教育年限(P<0.05)和“总体脑小血管病评分”(P<0.05)与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仍显著相关。(3)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总体脑小血管病评分”与MoCA评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79,P<0.05)。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相同的结果(R=-2.343,P<0.05)。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结果仍显著(R=-1.222,P<0.05)。(4)未校正的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总体脑小血管病评分”与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记忆力、注意力、语言功能、抽象思维、定向力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在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总体脑小血管病评分”与视空间、执行功能及记忆力下降仍显著相关(P<0.05)。 结论:(1)高血压和年龄可能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的重要危险因素。(2)年龄和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可能是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而受教育年限可能是其保护因素。(3)脑小血管病总体负担可能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后视空间、执行功能及记忆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可作为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