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气温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发病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0年2月-2016年1月在神经内科和保健医疗部/老年病科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730例及同期的气温资料,并分析气温指标与血压波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以及降压药物与血压波动之间的关系。结果:(1)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呈逐年增高趋势,且男性患者发病年龄早于女性(69.81±12.43 VS 73.75±10.54,P<0.01),男性平均每月发病数均显著高于女性(56.07±11.44 VS 39.47±8.86,P<0.05)。(2)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人数春、夏季略少,秋、冬季略多,但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不同季节发病人数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具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呈明显的相关性(χ2=13.071,P<0.01)。(3)自2011年2月至2016年1月的5年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总体月发病人数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年间无论性别、年龄组及有无高血压病史月发病人数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月平均气温日较差与女性患者的发病呈线性正相关(r=-0.258,P<0.05),即月平均温差越大,女性患者发病越多;月平均最高温度(r=-0.315,P<0.05)及月平均最低温度(r=-0.319,P<0.05)与≥90岁组高龄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发病呈线性负相关,即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温度最低,≥90岁组老年患者发病越多。(5)月平均温度日较差差值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呈线性正相关(P<0.05),即月平均温差差值越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越多;分组校正后发现,月平均温度日较差差值与男性、有高血压病史以及年龄在75-89岁患者的发病呈明显线性正相关,即月平均温差差值越大,男性、有高血压病史以及年龄在75-89岁的患者发病越多;月最高温度差值和月最低温度差值与≥90岁患者的发病呈线性正相关,即月最高和最低温度差值越大,≥90岁患者的发病越多。(6)日最高气温的下降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特别是与男性、有高血压病史、年龄在60-89岁患者的发病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3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有4,428人,其比例为77.28%,且多数为男性患者(占56.26%)。(8)在有高血压病史的男性患者中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于女性患者(收缩压153.92±21.71VS 150.72±23.55;舒张压85.90±13.34 VS 83.03±12.53),有显著差异(P<0.05)。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收缩压呈渐次升高的趋势,舒张压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9)秋、冬季发病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略高于春、夏季发病的患者,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10)月平均最高温度及月平均最低温度均与患者的收缩压水平呈线性负相关,即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越低,患者收缩压越高。月平均温差与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均呈线性正相关。(11)月平均最高温度每下降1℃,收缩压升高0.088mmHg;月平均最低温度每下降1℃,收缩压升高0.076mmHg;月平均温差每增加1℃,收缩压升高1.043mmHg,舒张压升高0.654mmHg。(12)女性患者TC、LDL-C、VLDL-C、HDL-C均高于男性,而LDL/HDL低于男性(5.13±1.25 VS4.62±1.10;1.16±0.34 VS 1.03±0.30;0.77±0.43 VS 0.65±0.35;3.20±0.99 VS 2.95±0.89;3.00±1.24 VS 3.08±1.19,P<0.05);随着年龄增长,脑卒中发病渐次增多,但血脂水平呈下降的趋势(P<0.05)。(13)夏季时整体患者VLDL-C、LDL/HDL较其他3个季节高,而HDL-C偏低(P<0.05),老年患者中呈现相似趋势(P<0.05),但中青年患者中无此现象。结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与年龄、性别、气温波动和血压变异等多方面有关。在气温变化时,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更易发生异常血压波动,可能是老年人更易发生脑卒中的原因,因此,老年人与高血压病患者等脑卒中高危人群,在季节交替、寒潮来袭等引起气温较大波动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室内温度的控制,更要对血压的变异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血压病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气温变化与有高血压病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基线血压波动有关,气温下降和温差增大可引起血压的升高,秋、冬季此现象更为明显,老年患者更为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胆固醇水平随增龄呈下降趋势,老年患者血胆固醇水平在不同的季节有所变化,但此短时血脂水平的波动可能对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