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眼外伤导致的视功能下降是法医学鉴定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其严重程度与被鉴定人的损伤程度和伤残等级直接相关。由于此类案件一般都涉及到经济赔偿问题,因此,大部分被鉴定人在检测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掩饰、夸大症状或伪装视功能损害。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是目前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评估视功能的检测方法,它从电生理水平上客观反映了眼外伤后视功能的状况。但其检测结果易受受试者精神状态、注视度等多因素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GAP-43)作为神经再生的特异性标志物,其在伤后的时序性表达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伤后视功能恢复的情况,能从蛋白水平阐述视功能变化的分子机制。伤后不同时间点视功能可能不同,目前尚缺乏眼外伤后VEP检测与GAP-43表达的联合研究,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全面评价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从电生理及蛋白分子水平探讨视神经损伤后视功能变化规律,为准确评价视神经损伤及伤后视功能提供有力的依据。【材料与方法】SD成年大鼠42只,分为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及损伤组,损伤组再按不同时间分为5组(1d、3d、7d、14d、28d),每组6只,同期行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reversal evoked potential, PRVEP)检测伤眼及正常眼视功能状况,而后灌流固定,眼球取材切片,光镜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s)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RGCs中GAP-43的表达水平。对GAP-43表达的时间规律进行分析,并与伤后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与PRVEP的相关性。【结果】(1)正常对照组大鼠P100潜伏期73.532.11ms,波幅13.342.88uv,假手术组与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d组P100潜伏期明显延长(106.377.33ms),延长率44.7%,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此后逐渐延长,14d组潜伏期最长(120.6713.11ms),延长率64.1%。此后逐渐缩短,28d组变化已不明显(74.073.59ms),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伤后1d组P100波幅较正常组明显降低(4.79uv),下降64.1%。3d组波幅降至谷底(4.091.23uv),下降69.3%。此后逐渐上升,28d组基本趋于稳定(13.064.49uv),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2)正常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视网膜仅有少量GAP-43表达(平均光密度值0.241±0.068),主要位于内丛状层。伤后1d组,GAP-43表达不明显(平均光密度值0.275±0.068),3d组在RGCs中表达明显增加(平均光密度值0.304±0.110,较正常组增加26.1%),7d组在RGCs中达到峰值(平均光密度值0.389±0.182,较正常组增加61.8%),随后开始下降,28d组表达已不明显(平均光密度值0.269±0.099),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3)损伤组GAP-43的平均光密度值与P100潜伏期和波幅间存在相关关系,但不同组间有较大差别。GAP-43平均光密度值与P100潜伏期相关系数分别为:r1d=0.183,r3d=0.356,r7d=-0.524,r14d=0.498,r28d=0.233,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AP-43平均光密度值与P100波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d=-0.123, r3d=-0.243,r7d=0.424,r14d=0.408,r28d=0.134,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VEP潜伏期在伤后1天开始出现显著变化,在伤后14天开始恢复,在伤后28天时已基本稳定,其变化规律对于法医学正确运用VEP评价视功能、估计预后及掌握鉴定时机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也为临床治疗及神经保护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GAP-43在正常大鼠的视网膜中仅有少量表达,损伤早期GAP-43表达的上调是视功能恢复的重要基础。在伤后不同时间大鼠视网膜出现特异性的GAP-43表达上调和下调,并且与PRVEP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关联性,能从分子水平客观反映视神经挫伤后视功能恢复的状况。